入夏以来,已经遇到了多名湿疹患者,主要症状是:手脚上出水泡,四肢、后背皮肤瘙痒。
湿疹,顾名思义,就是因湿气而生的疹子。湿气重,就是出现湿疹的直接原因。
中医理论中脾主湿,脾虚则湿重。脾的生理功能是运化,运化的对象主要有两种,一是水谷精微,二是水湿。运化水湿,通常有三种结果,一是小便,二是汗,三是痰饮。
当脾虚时,人体会出现小便不利和出汗不利,小便不利和出汗不利的结果就是本该排出体外的湿气滞留在人体内。这些滞留于人体内的湿气,就是湿疹的起因。
1、湿气易下行至脚,容易导致脚气和腿脚瘙痒。
湿气即为水气,水为阴。中医理论中,阳气上行、阴气下行,所以体内的湿气会先下行至脚,然后再向上蔓延,从脚、小腿然后到大腿、后背、胸腹等,逐渐往上。湿气停留的位置和脾气的强弱有关系。脾气越弱,则往外驱散和排泄湿气的能力越低,也就意味着滞留于体内的湿气越多,水往低处流,于是脚部是湿气最先聚集之地。手脚处于人体末端,气行距离越远则越弱,所以当脾气虚时,首先会是手脚的湿气无法排出毛孔之外。
2、湿气滞留于皮肤下层无法完全排出,就容易导致手脚湿疹。
身体的毛孔是人体湿气排泄的主要通道。脾气可以将体内湿气通过经络输送至皮肤上,然后通过毛孔排出体外。此时会有三种情况造成湿疹,一是脾气不够强,只能将湿气输送至皮肤之下,而无力排出体外,湿气就会滞留在皮肤下层而导致湿疹;二是因为肺气虚,导致毛孔开合不利(肺主皮毛),致使湿气无法正常通过毛孔而造成湿疹;三是因为体表有寒而造成毛孔闭合,此时湿气完全无法通过毛孔,湿气凝结之后就会形成水泡或者疹子。
实际上,造成湿疹的湿气其实是人体欲排而排不出的湿气,主要聚集在皮肤上,除了比较痒之外,对人体危害比较小。而对人体真正危害较大的,是痰饮。痰饮是滞留于体内的湿气凝结,可以停在胃中,也可以停留在肝肾、腹部、眼底等身体各处。
为什么会痒呢?湿气想透过毛孔而出但又出不去,这种欲出而不能的状态就会产生痒的感觉。此时人体的毛孔,既不是完全封闭一丝不透,也不是完全张开畅通无阻,而是半透不透欲开又合的一种状态。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人体气虚但又不甚虚,如果气虚更重的话,可能就不是湿疹而是水肿了。
中医在治疗湿疹时,会用到以下主要药物,分别是:生白术、茯苓、党参、生黄芪、麻黄、防风、防己、生姜、大枣等。
下面简单介绍下每种药物的功效作用。
生白术:燥湿健脾。可以补脾、肺之气,增强脾的运化能力,增强毛孔的开合能力。
茯苓:渗湿健脾。可以升脾气、利水湿,与白术合用,可以增强脾的运化能力,提升小便渗湿的能力。
党参:补气健脾。可以提升脾、肺气之气,增强脾的运化能力。
生黄芪:补气。主要补肺气,提升皮肤的抗邪、排邪的能力,肺气提升之后就可以把滞留体表的湿气排出毛孔之外。
麻黄:解表、散寒、除湿。解体表之寒,打开封闭的毛孔,有助于排出体内的湿气。当人体遭受寒邪导致毛孔闭合而无法排泄湿气时需要用麻黄打开毛孔。
防风:祛湿、疏肝。防风可以去周身体表之湿。
防己:清热、祛湿。主要通过利小便来去经络和脏腑湿气,并偏重于去下身的湿气。
生姜、大枣主要用于补脾胃,可以提升脾胃之气,有助于驱散体表湿气。
治疗湿疹常用到下列经方:越婢加术汤、防己黄芪汤。经方组成读者可自行百度查看。
夏季时人体遭受风寒、毛孔闭合、全身湿痒、或有水泡,同时体内有热时,可采用越婢加术汤,还可以加入党参、生黄芪,以提升疗效。
当人感觉体表湿重,出汗之后怕风时,可采用防己黄芪汤。
当血虚之人发生湿疹时,因为血虚生风,风与湿合,会加重湿疹。此种病人感觉身体发痒时千万不要抓,很容易越抓越痒,抓的多了还容易皮肤泛红出血或出现水泡。治疗时需要加入补血、凉血药物,如当归、白芍、丹皮、丹参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mauritiustour.net/jbszzlff/4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