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脊椎相关疾病的认识
脊椎相关疾病是在中医脏腑相关、表里相关和气血经络相关的物力理论基础上,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积累总结,运用现代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力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等多学科进行研究的一类疾病,是指颈、胸、腰椎的骨、关节、椎间盘及椎周软组织遭受损伤或退行性改变。
在一定诱因条件下,发生脊椎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或骨质增生,直接或间接地对神经根、椎动(静)脉、脊髓或/和交感神经等产生刺激或压迫,而引起的临床多种综合征。
且常由此发展而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引起所支配的脏器出现病症。可以说,关于脊椎相关疾病的现代定义是来源于丰富的中国传统医学,也有赖于近现代医家所做的大量探索和实践。
一、古代医家对脊椎相关疾病的认识
中医学关于脊椎病的论述,见于痹证、痉证、痿证、头痛、眩晕、项强、颈筋急、颈肩痛、腰腿痛、腰背痛等条目。
临床上治疗脊椎相关疾病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是整脊手法,属于中医传统疗法中的外治疗法。
整脊手法起源于中国传统推拿,推拿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拿古称按摩、按跷、乔摩等。如按摩见于《素问·血气形志篇》:“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整脊手法源自《引书》的腰部踩踏法和腰部后伸扳法治疗肠澼,以颈椎后伸扳法治疗喉痹。
其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一》有捏脊治疗卒腹痛;《诸病源候论·卷之一》载有颈椎旋转法治疗颈椎病;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七》用蹋脊背法预防风气时行;唐·王焘《外台秘要·卷八》用捺大椎法治疗食噎证。
至清代,推拿逐渐趋于成熟,既用于治疗局部软组织病变,又可用于治疗相关的内脏病变等。
近代随着骨伤科的不断发展,正骨手法从传统推拿疗法中分离出来。
清代及其以前传承下来的骨伤推拿手法,应用于落枕、颈椎病、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踝关节扭伤等推拿治疗,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分述如下:
(一)秦汉及秦汉以前古代医家对脊椎相关疾病的认识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医学理论由萌芽状态逐步发展至理论成型,也是推拿导引手法的萌芽阶段。
1.《引书》中出现拔伸牵引治疗颈椎病。《引书》中记载的推拿手法有摩、摇、拔伸、踩跷、腰部后伸扳法、颈椎后伸扳法等;
治疗的疾病包括喉痹、癃闭、肠澼、项痛、背痛、目痛、聋、口痛、心痛等41种病症。
这些临床症状均与治脊疗法治疗的脊椎相关疾病症候群十分吻合,为使用推拿等外治法治疗脊椎相关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首次提出以仰卧位颈椎拔伸法治疗颈项疼痛。《引书》记载:“项痛不可以雇(顾),引之……令人从前举其头,极之,因徐直之,休。
复之十而已。即颈项疼痛不可以回顾,用导引法治疗之。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则载有捏脊法治疗卒腹痛,是通过刺激腰、背、骶部肾俞、大肠俞、小肠俞等穴,以调整肠胃功能,达到治疗痢疾腹泻的目的。
2.《黄帝内经》对脊椎相关疾病的认识。《黄帝内经》主要是医学理论著作,但它对推拿疗法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据《汉书》记载,当时已经出现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这应当是我国最早的推拿专著,是推拿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推拿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一个标志,可惜早已失传,书中具体内容无从考证。
《黄帝内经》除了运用推拿治病外,还将手法用于诊断与定穴,与现代整脊疗法强调徒手触诊的思路不谋而合。
如诊断痹证,《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曰:“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甚则不行,故凝涩。”
这说明对痹证的认识,除了来自患者肢体疼痛的主观感受外,与医生通过推拿、切诊患者经络凝涩的客观指征有关,主要用以扪摸探索和验证穴位。从此,徒手触诊成了推拿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阐述了推拿疗法的作用机理,为整脊疗法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脊椎相关疾病治疗方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推拿治疗具有温经活血补虚的效果。
《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这段文字首次论述了推拿外治可以补虚,即通过推拿手法的温通经络作用,可以治疗因局部血虚所致的疼痛等症状。后世医家清·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则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外治法“气血流通即是补”的理论,是治脊疗法核心——“气血和”思想的来源。
(二)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家对脊椎相关疾病的认识
推拿疗法发展到《肘后救卒方》时代,已不再是简单的向下按压与摩擦,手指相对用力且双手协同操作的捏脊法已经出现。可以说,《肘后救卒方》为指针、捏脊之始。
(三)隋唐时期医家对脊椎相关疾病的认识
1.《诸病源候论》首次提出颈椎旋转复位法治疗颈椎病。巢元方所著的病因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该书的特点是各病证之后均不列方药,而附以详细的“补养宣导”之法,即对症导引法。
其中包括大量按摩法,主要是自我按摩法。这些按摩方法结合肢体导引,既可对症施治,又能养生防病。
如《诸病源候论·卷之一·风病诸候·偏风候》载有颈椎旋转法治疗颈椎病:“养生方云:一手长舒,仰掌合掌,一手捉颏,挽之向外,一时极势二七。左右亦然。手不动,两向侧势,急挽之,二七。去颈骨急强,头风脑旋,喉痹,膊内冷注,偏风。”
这是继《引书》仰卧位颈椎拔伸法治疗颈项疼痛后,出现的又一种自我导引法治疗颈项疼痛。但不难看出,其来源于《引书》的“引项痛”与“引喉痹”,二者一脉相承。
2.《外台秘要》与推拿。《外台秘要·卷八·诸噎方一十二首》按压大椎法治疗噎症:“必效主噎方:捺大椎尽力则下,仍令坐之。
”噎,是指饮食时猝觉噎塞,逾时即愈的征象。正如《古今医鉴》卷五所云:“噎者,饮食之际,气卒阻滞,饮食不下而为噎也。”
这是按压大椎推拿治噎方,也是整脊法治疗疾病的较早记载。颈部脊髓发出的神经中有支配咽部肌肉感觉与运动的脊神经,按压大椎能刺激颈部脊神经,缓解局部肌肉痉挛,改善吞咽功能,达到治疗噎症的目的。
3.《理伤续断方》提出了“正拔伸”和“斜拔伸”法治疗脊椎相关疾病。隋唐时期的骨伤治疗属于按摩科,当时的按摩手法包括治疗各种软组织损伤、关节脱位及骨折的整复手法。
唐代中期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今本《理伤续断方》为其残卷。此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提出了“正拔伸”和“斜拔伸”法,其理论方法至今可供推拿临床牵引、拔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等参考。
4.《千金要方》用被动牵引法治疗急性腰扭伤。《千金要方·卷十九肾脏方·腰痛第七·腰痛导引法》用被动牵引的方法治疗急性腰扭伤:“腰痛导引法:正东坐,收手抱心,一人于前据阳其两膝,一人后捧其头,徐牵令偃卧,头到地,三卧三起,止便瘥。”
孙思邈已经认识到被动运动在急性腰扭伤治疗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双人牵引导引法。这一方法在后世宋·郭思的《千金宝要·卷之四·头风吐逆第十四》、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等骨伤科著作中都有记载,至今对推拿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仍有实用价值。
(四)宋金元时期医家对脊椎相关疾病的认识
宋太医局取消了隋唐时期以来近年的按摩科设置。推拿疗法在经历了隋唐时期的高潮后暂时走入低谷。《宋史》载有按摩专著《按摩法》和《按摩要法》,可惜均佚而不传。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在宋代的一些医学著作中,找到大量散在的推拿资料。
1.《圣济总录》提出“骨正筋柔”的治疗原则。北宋末年,《圣济总录》对推拿做了理论和应用上的发挥,是对《黄帝内经》推拿理论的一次全面总结整理,对推拿理论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圣济总录·第四卷·治法篇》有按摩疗法的专论,对宋以前,尤其是对《黄帝内经》中关于按摩的文献进行了总结。《圣济总录》将“封裹膏摩”与复位和用药并提,作为正骨疗法的标准程序之一。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四十五·诸骨蹉跌》曰:“凡坠颠扑,骨节闪脱,不得入臼,遂致蹉跌者,急需以手揣搦,复还枢纽。次用药调养,使骨正筋柔,荣卫气血不失常度;加以封裹膏摩,乃其法也。”
2.《永类钤方》首次提出悬吊牵引复位法和胸锁关节复位法。《永类钤方》由元代医家李仲南编撰,该书中除介绍了蔺道人的经验外,尚有新的发展。
如书中记载的以悬吊牵引复位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采用过伸位牵引复位法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等,都是骨伤科史上的创举。从中可以看出,李氏对损伤精研有素,其整复手法具有特色分明、切于实际的特点,对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凡胸前跌出骨不得入,令患人靠突处立,用两脚踏患人两脚,却以手于其肩,掬起其胸蒲,其骨自入。用药封缚亦在相机应变。”
本文介绍了胸锁关节脱位的整复方法,虽然整复法与现代临床不尽相同,但其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即要让患者两肩极度背伸,前胸自然挺出,从而使脱位整复,与治脊疗法提出的“筋归槽、骨合缝”核心思想不谋而合。
3.《世医得效方》提出自重牵引治疗脊椎相关疾病。危亦林所著《世医得效方》继承《理伤续断方》的骨伤治法,并在正骨手法运用上有所创新。
《世医得效方·卷第十八·正骨兼金镞科·秘论》将倒悬复位法用于背脊骨折,通过自重牵引,使自归窠。这种复位方法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背脊骨折法:凡剉脊骨,不可用手整顿,须用软绳从脚吊起,坠下身直,其骨便自然归窠。”该理论的提出为治脊疗法倒悬牵引下正骨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明清医家对脊椎相关疾病的认识
明代初期,太医院重启唐制、重设按摩为医学十三科之一,为按摩学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推拿学术的主要特点是推拿往往与导引相结合,形成了以保健推拿为主的养生学体系。如朱权的《仙活人心法》除收有仙术、修养术、导引术外,还增加了摩肾、按夹脊、叩背、按腹等手法。
清代医家提出以整脊疗法治疗脊椎相关内科疾病,如治疗痧证,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曰:“痧症属肝经者多,肝附于背第七骨节间。若犯痧,先循其七节骨缝中,将大指甲掐入,候内骨节响方止。如不响,必将盐重擦,必使透入,方能止疼。”
二、近现代医家对脊椎相关疾病的认识
1.国内较有影响的近代医家有北京罗氏、广西韦氏、广东林氏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著名骨伤科专家冯天有教授借鉴民间中医正骨方法,结合现代医学和生物力学原理创立了理论和方法体系——新医正骨疗法。
2.国外的整脊技术以美式整脊为代表。美式整脊技术是以解剖学、生物力学和X线影像学为基础,有着规范、科学的矫正手法技术,通过整体调整脊椎从面达到人体自我恢复、解除病痛和提高免疫力的目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auritiustour.net/jbszzlff/5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