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密度接触性的传染病。具有人畜共患性,该病毒分有7个血清型,在我国主要流行A、O及亚洲1型,各主型病毒之间无免疫学交叉反应,同型的不同毒株之间,抗原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传播方式主要以空气传播与接触传播,这是传染介质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疫情区,猪的易感程度各有不同,仔猪的死亡率较高,常为不见临床表现而猝死。而成年猪多表现为蹄冠、趾间、蹄踵皮肤发生水泡和烂斑,部分猪口腔黏膜和鼻盘也有同样病变。这在中兽医学术语中称之为托毒排脓。
流行病学
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的三个因素有传染源,传染介质与易感猪为特点思考,感染猪在4天后开始向外界排毒至少七天,但潜伏期在24小时与11天不等。整个病毒病毒感染机制是传播感染-复制-进入血液-病毒血症-水泡-水泡溃破-溃疡、化脓-结痂-痊愈。在这个过程中首要防控的是传播感染,它的传染过程主要以气溶胶传播为主,气溶胶(aerosol)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又称气体分散体系。动物排泄后的氨气转化五氧化二氮、硝酸等(NOx)这类容易在大气中聚合生成气溶胶和PM2.5的物质。即养殖生产中,在出现猪舍氨气过重时需要及时通风处理,那么猪舍的建设尽量提高舍内的空间,有猪舍内部太矮的情况,这样不利于空气交换也容易出现病毒感染,类似情况可以通过增加排气扇来改善此类隐患问题。这样从生产管理过程中我们就降低了第一个感染条件。在分析流行病学的三因素前还可以加上易感环境,口蹄疫病毒在高湿度与适温条件下易传播爆发,如何在冬季尽量保证猪舍的干湿度也是需要思考的。从空气、环境等外在可感染因素去降低发病风险以后,再结合免疫、保健等措施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防治办法。2.消毒措施
首先自然是考虑消毒剂的选用,需要结合不同的环境现状与消毒剂特性来掌握合理的消毒时间。在入秋后,规模化猪场大多会制定疫情防疫程序,这是需要很多散养户借鉴的。如限制人员流动问题,猪场道路铺洒生石灰,烧碱等。鉴于猪口蹄疫病毒具有传染性强,病毒血清类型多,抵抗力强等特点,在猪舍空栏的条件下可使用氢氧化钠(苛性钠、烧碱、火碱)进行消毒。由于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和刺激性,在消毒的过程中注意不要与皮肤直接接触,不慎接触需立刻用清水冲洗。而带猪消毒由于在低温条件下能够对猪口蹄疫病毒产生较强的杀伤力一般选用过氧乙酸,前面有提到口蹄疫的传播主要以气溶胶传播为主的特点,并且口蹄疫病毒在高湿度条件下易传播爆发,建议消毒时机选择在通风回暖天进行,多对空气中进行喷雾,这样可有效降低气溶胶携带病毒的几率。口蹄疫病毒对酸、醛、碱、高温等敏感特点,可在冬季封闭期间,可选用冰醋酸悬挂猪舍内降低口蹄疫病毒的活跃性,还可以用草木灰(功效:散寒消肿,消症破积。主治:治大骨节病,蚀痈疽恶肉。)在湿度较大的情况下撒入猪舍内,而使用喷雾消毒增加舍内湿度可能反而会造成防控工作的反效果,有条件的猪场还可以使用干粉消毒。
3.引种防控
一般规模化的猪场引种计划都考虑在开春后进行,在入秋以后都不建议引种,特别是疫情区杜绝引种计划。在贩卖仔猪时,需要严格执行人员的消毒程序以后才能看猪,看猪时禁止客户对猪接触。外购猪只回场前,需空舍消毒彻底,尽量空置一周左右。外购猪只回场后,供给干净饮水,切勿马上饲喂。因口蹄疫疫苗的应激性大,最好安排在40斤以上,或者回场半月以后。
4.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既是控制病源微生物在猪场内传播,包括病原的传入与扩散。根据现在的猪病情况日益复杂,生物安全的建立并不是单一的控制某一疾病,而是尽量降低可感染因素,来达到控制疾病的效果。导致疫病传播的危险因素主要有猪只之间的身体接触、粪尿接触、空间共享以及猪场选址、动物传播媒介、猪场工作人员、参观者、猪场水源和运输工具等。比如在每季度可安排灭鼠工作,有效的防止伪狂,密螺旋体等病源的传播。猪场周边的防鸟活动设备,发现猪舍内有鸟及时驱赶,可有效防止衣原体疾病的传播等。猪舍内还要禁止猫狗动物的活动,人员流动过程中,需要履行消毒程序等,这些措施都可以建立很好的生物安全体系。以上的思路其中有代表着中兽医的防治疾病观念:不治已病治未病,也有代表着现代医学研究的成果。
5.饲养管理
天气炎热期间一般建议饲喂湿料增加适口性,而天气寒冷则建议自由采食,饲喂干料。这样有助于保持猪栏地板的干燥,也可以在冬季可以保障料肉比的持续增长。每日的卫生打扫就比较讲究了,冲栏在冬季尽量只冲走猪粪即可,不用全栏打湿,以免猪只在活动过程中吸收过多湿气。本人在养猪生产中了解到,冲栏全部打湿的往往呈现较高的口蹄疫爆发几率,而保障猪群有干燥的休息活动区域的猪,呼吸道疾病与其他烈性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都较为低下,以上的饲养管理方式都是尽量降低猪只体湿的情况发生。而冬季寒冷,大多猪场采取栏舍封闭式养殖,通风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可采用抽风机夜间封闭,白天换气。也可选择在回温天气,或者稍微暖和时间段通风管理,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舍内氨气的产生,同时降低空气当中气溶胶的生成。“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的理论思想,现代医学对于疫苗的研究正是契合了这种思想,而对于口蹄疫的免疫效果往往不尽人意主要体现了养殖综合问题的不定性因素,这也正是如何对养殖细节化管理的研究方向。病因的始末主要在于季节性造成的环境影响,懂得如何管理对猪群生活环境的改善才能尽量减少疾病的诱因。
6.临床表现
口蹄疫病最初的症状是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禁食,反刍缓慢或停止,家畜不喜欢饮水,闭口呆立;开口时,有吸吮音,并大量流涎。病畜口腔粘膜、齿龈、唇部、舌部及趾间等处发生水泡或糜烂。起初水泡只有豌豆到蚕豆大小,继而融合增大或连成片状,舌侧的水泡常大如核桃或小鸡蛋。水泡中开始为淡黄色透明液体,以后变为混浊,1~2天破溃后,形成红色烂斑。有很多病例在舌面上出现条状、高低不平的水泡(波浪式),用手抓取舌时,常能大片地脱落,或整个舌粘膜全部脱落。少数病例在鼻镜、角基及乳房上发生水泡。蹄冠及蹄趾的水泡,多发生在口腔水泡以后,也有和口腔水泡病变同时发生的。此外,常在病畜的鼻粘膜、眼结膜和咽喉粘膜上发生口蹄疫泡疮。病毒侵害到胃肠时,能引起病畜下痢。同时,也能出现全身症状。隐性感染猪突然发病死亡,并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剖检可见心脏呈“虎斑心”病变。仔猪多会因心肌炎和肠炎而死,怀孕母猪可能流产。也有隐性感染的猪,不见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临床上出现蹄脚发白并无水泡的,往往有可能并发心肌炎而急性死亡,这也常见于疫情早期,攻毒较为厉害阶段的中大猪感染。
病理变化可见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胃粘膜有烂斑或溃疡,肠粘膜有出血性炎症,仔猪死亡后可见心包膜有点状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好似老虎皮上的斑纹,故称“虎斑心”。7.辩证论治
因口蹄疫病呈现的突发性、季节性及强烈的传染性质,在中兽医辩证思维上一般定义为“时疫”和“温病”范畴。病因病机一般属于湿邪客于脾而传于胃,故两经症状兼而有之,脾恶湿喜燥,在长期的湿热环境生活下,湿邪入侵,郁而化火,表现为湿热蕴结。即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或废绝,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因此口鼻腔出血水泡。胃经络于乳,所以乳房部位也有水泡出现,哺乳母猪特明显。
病因由于在寒湿入体,疾病爆发多发生在春季温度渐渐升高时间段,而现在口蹄疫有的地区四季皆有,普遍情况是猪群大多生活在湿热条件下,如冬季保温造成猪舍内闷热的情况比比皆是,夏季同理,长时间把猪舍打湿体现出降温的假象,而无通风,环境始终处于闷热状态,继而空气当中气溶胶密度过大。外处环境气温升高,体内寒气继而蒸腾而出,脾主运化布津液功能失常,已然不能通过肺行水液。肝主疏泄,其华在爪,寒毒排出,夹杂着机体内的水气成为邪气只能通过蹄脚或口唇泄毒。若邪毒不能及时排出,则生内陷,临床可见心肌炎死亡症状。
中兽医治疗思路通过辩证需以健脾化湿,清热解毒,清心利胆为方向用药治疗,保健则以健脾化湿为主即可,根据猪群健康状况再实际考虑。喜欢中兽医的可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费用北京中科曝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uritiustour.net/jbszzmz/2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