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
年11月7日农历9月19星期二一年中四季的时序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中医养生的核心:顺天时!
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序的变化。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是24节气中最重要的4个节气之一。
立冬,由此拉开了冬三月的序幕,养生因此开启了“冬藏”的大戏!
冬藏,藏什么?
当然是收藏“阳气”---“五脏的阳气”!
为什么“藏”?
大部分植物花谢叶落,“敛阳归根”就是为了避免受寒邪之气的伤害;也是为明年春天的生发积累能量。藏阳越深,春生夏长越有力量!
“阳气潜藏”是冬天时令养生最重要的核心点!
冬季肾不藏水,春无生计!
也就是说:我们冬季没做好收藏之道,必伤肾!肾为先天之本,根基一动,春季百病立现。
今年立冬之后,3方面问题一定要注意:
1,今年春天肝气被克,生发不利;加之现在“冬行春令”于肝不利,筋气外泄,会导致人的关节、眼部、情志问题增加。
2,小雪之后“冬行夏令”心气外泄,一定会受冬季寒邪的侵害,心气虚弱,心衰、心梗人群增多。
3,今天秋燥之气过重,很多人上火及便秘的情况会加重。
我国民间有“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之说,意思是讲在冬季、尤其是“三九”天,如果合理的进补养生调理,能有效的调节人体的脏腑、阴阳、气血,使之趋于平衡,对健康大有裨益。
祖国医学认为,人类生活在自然界,生理功能往往适应季节不同而不断变化,即所谓“天人相应”。自然界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不同。人类到了冬季,也同样处于“封藏”时期,此时进补,可以促使营养物质吸收,进而发挥更好的作用。
中医认为,艾性味苦、辛、温,入肝、脾、肾经,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风止痒之功,适用于虚寒腹痛、崩漏下血、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带下病及皮肤湿疹瘙痒等,用艾制成各种艾条用以烧灸等,可使热气内达而温通气血,透达经络,治疗各种寒痛症。常言道:“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说明居家备艾对维护身体健康大有裨益。冬季寒风习习,门窗紧闭,空气对流少,是多种上呼吸道疾病的好发时节,而常用艾熏蒸居室,可有效地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维护人体健康。
立冬之后
顺天时
藏者为王!
立冬后,气候非寒即阴,了无生气,对“心、肺、胃、肾”伤害很大。
1,预防心、脑血管病心火应夏,最怕寒冬。
本来立冬之后就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期,加之“心气外泄”,心衰患者会增多或者严重;因此中老年艾友做好预防非常有必要。
1,做好保暖,尽量下午出门,出门穿戴好衣帽;
2,药物随身带,随手可取;
3,心脏不好的艾友,多按揉或者艾灸膻中穴、内关穴;
4,饮食少咸多苦;
《黄帝内经》上说:“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养心。”
中医五行说认为:咸味对应肾,苦味对应心脏;冬季本来肾经就旺盛,“肾水克心火”,因此多吃点苦味食物,以助心阳不足。
5,心脏供血不足,心跳缓慢,血压偏低的艾友,艾灸:内关穴、公孙穴,加强心脏功能。
心率过低(一分钟脉搏只有40-50下)的老年人,如果条件允许建议装心脏起搏器。
6,中老年人,每天可以艾灸:足三里、悬钟穴左右各20分钟,预防脑中风。
2,预防上呼吸道问题肺喜温润而恶寒燥;
冬病夏治,就是以肺经上的问题为主。因此,冬病主要是跟肺有关的病:鼻炎、咽炎、咳嗽、感冒、支气管哮喘。
如果,家里人有这些方面的问题,那么应提早预防和注意。
1,倒杯开水,用热气熏蒸鼻孔;
2,俗话说“风从项后入,寒从脚底生”可以用一条干燥柔和的毛巾,放在脖子上搓揉,让脖子发热,这样可以加固脖颈后面的“风府穴、风池穴、大椎穴”。
3,艾友们也可以艾灸大椎穴、肺俞穴、天突穴、合谷穴预防上呼吸道的问题。
3,预防脾胃问题胃喜温怕寒;
实际上养生还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我们的脏器喜欢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不喜欢什么就不要去做!
胃喜温而恶寒,首先我们要做到不要吃低温的食物,比如凉菜,冷饮;还有“性寒”的食物,比如,螃蟹属大寒食物,脾胃虚寒的人要少吃,吃的时候也要就着姜丝吃。
温养脾胃最好的方法还是艾灸,平时灸灸:中脘穴、肚脐、足三里效果非常好。
4,预防肾病肾应冬,寒气通于肾,如果这时不注意防护,肾功能低的人就容易犯病。就是正常人寒气入肾也伤肾!
不让寒气入肾,我们要护住身体的2个部位:
后腰和双脚!
1,护后腰,每天分早中晚,3次,每次双手搓后腰个以上,搓的发热,不仅护腰还养肾!
2,护双脚,“寒从脚底生”;
寒从脚底什么地方进入呢?
涌泉穴
涌泉穴又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从脚底进入的寒会直接影响到肾。
我们除了在穿戴上保证脚部暖和,
泡脚、搓脚、艾灸涌泉穴,应该是暖脚很好的方法。
脚踝部位是肾气聚集的地方,这个地方也要一起艾灸。
立冬之后,大家一定保证每天喝毫升的温开水,加点蜂蜜最好,滋阴润燥;多吃柚子,除了能滋阴,柚子的粗纤维还能帮助通便。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uritiustour.net/yfjbzs/1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