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糖尿病、动脉供血不足、静脉回流不畅,容易诱发慢性皮肤溃疡,即百姓常说的烂手、烂脚。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慢性皮肤溃疡发病率日渐提升,怎样改善慢性皮肤溃疡的治疗效果?西医对此往往疗效有限,而中医以“祛腐、化瘀、生肌”的方法,能够促使疮面尽快愈合、解除病痛。
中医治“烂手烂脚”有啥绝招?
1辨证施治应对皮肤溃疡
慢性皮肤溃疡是中医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论及病因,西医认为主要是糖尿病、下肢血管性疾病、长期卧床压迫所致。医院曾对例慢性皮肤溃疡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其中感染性溃疡占29.78%,下肢静脉性溃疡占11.90%,下肢动脉性溃疡占11.23%,复杂性窦瘘占11.70%,创伤或创伤合并感染者占10.81%,糖尿病性溃疡占6.07%。阙华发教授解释,中医认为慢性皮肤溃疡的发病是“因虚感邪(风、湿、热、毒),邪气致瘀,瘀阻伤正,化腐至损”所致,由此形成了虚、邪、瘀、腐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变化。其病理特点是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正虚血瘀为其本,湿热毒蕴为其标。
针对烂手烂脚,西医治疗大多集中在防止疮面感染、对疮面进行保护,例如抗感染、外科清创术、植皮术等。中医却认为,难以愈合的疮面大多由于人体正气虚损、脉络瘀阻,无力托毒外泄,导致邪气无出路,最终湿热毒邪蕴结。治疗时应有的放矢,制定相应的补益、通络、清解治疗原则。阙华发介绍,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一般慢性皮肤溃疡在中医辨证中分为三种类型:
湿热毒蕴证。多见于皮肤溃疡的炎症急性发作期,局部痒痛兼作,疮面腐肉较多、脓水浸淫、有的秽臭难闻。疮面周围皮肤漫肿灼热,可伴有恶寒发热、口干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腻。
湿热瘀阻证。多见于皮肤溃疡的炎症缓解期。局部破溃、疮面腐肉未脱,脓水淋漓。伴有口干、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腻。
正虚血瘀证。多见于皮肤溃疡的肉芽组织增生期及组织重建阶段。疮面腐肉已尽,肉芽色暗淡不鲜,脓水清稀,新肌难生或不生,伴有神疲乏力。舌质淡,或有瘀斑,舌苔薄。
2观色泽用中药更见效
中医治疗慢性皮肤溃疡,总的原则是辨病、辨证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专家称,不同病症治疗方法各不相同。具体说来,湿热毒蕴证,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常用的药物有苍术、黄柏、薏苡仁、蛇舌草、鹿含草、蒲公英、紫花地丁、当归、赤芍药、丹参、生黄芪、皂角刺、生甘草。湿热瘀阻证,以清热利湿、化瘀通络为主,常用的药物有苍术、黄柏、薏苡仁、当归、赤芍药、丹参、桃仁、葛根、忍冬藤、生黄芪、皂角刺、生甘草。正虚血瘀证则以扶正化瘀、托毒生肌为主,常用的药物有生黄芪、党参、当归、赤芍药、丹参、桃仁、红花、地龙、葛根、红枣。
阙华发还解释,根据溃疡色泽来辨证用药,也是中医疗法的一大特色。疮面色泽苍白无华、分泌物稀薄者,主要是气血虚弱、络脉失养,可加鸡血藤、丹参等;疮面色泽紫暗,周围皮色黯黑、或有青筋怒张,是络脉瘀阻,可加水蛭、地鳖虫、地龙等虫类药;疮面色泽青暗、脓水清稀、周围发凉,属于阳虚有寒,可加附子、肉桂、桂枝等温阳通络;疮面色暗、局部肉芽水肿、滋水淋漓不臭的,应加薏苡仁、赤小豆、泽泻等利湿消肿;疮面色暗、滋水淋漓,上附脓苔、或有臭味,或伴有水疱、湿疹,应加上土茯苓、萆薢、虎杖、金银花、蛇舌草、半枝莲、苦参等清热利湿解毒。
69岁的萧女士,患有糖尿病性溃疡,持续发作长达半年,久治不愈。她经过中西医多种治疗后,疮面未能愈合,反而日渐扩大、脓腐增多。专家予以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方内服,处方涵盖生黄芪、太子参、苍白术、茯苓、生薏苡仁、生地、天花粉、黄精、赤芍、丹参、黄柏、牛膝、玉米须、皂角刺、鹿含草、生甘草。外用红油膏、九一丹、生肌散。历经数周治疗,患者疮面明显愈合,身体其他指标也趋于正常。
3控制原发病是预防要点
阙华发表示,慢性皮肤溃疡是典型的老年疾病,患病人群中,老年人占据大多数。老年人为何易患病?从中医机理来看,瘀和虚,是皮肤溃疡的发病主因。所谓瘀,可理解为循环系统有所退化;所谓虚,可理解为生长因子减少、营养缺乏,这恰好是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如何预防慢性皮肤溃疡?专家给出三条建议——
首先,积极控制原发病。慢性皮肤溃疡主要因慢性疾病而起,例如,糖尿病、静脉曲张等。改变高糖高脂饮食方式,控制糖分摄入,积极预防糖尿病的发生;糖尿病患者积极控制血糖,皆有利于预防慢性皮肤溃疡的发生。
其次,在对皮肤有损伤的环境下,应做好保护皮肤、远离刺激环境。例如,天气寒冷时注意对皮肤的保暖,预防冻疮发生;避免蚊虫叮咬等,可减少皮肤损害。
再者,对皮肤进行定期护理。长期卧床的患者,应注意翻身拍背,局部皮肤要定期清理,防止褥疮的发生。
(菖蒲)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uritiustour.net/yfjbzs/1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