揲法治疗咳嗽、胸闷和过敏性鼻炎
作者/王居易
任何经络、脏腑有病时,尤其是久病,多在相关募穴、俞穴或相关的督脉腧穴有异常反应,可采用适当的推拿手法来协助治疗,如揲法、割皮法等。这类手法出自《史记·扁鹊仓公传》,传说来自于上古医家俞跗,代表古代的调整经络的手法。应用这类手法配合针灸治疗常可取得不可思议的临床疗效,并且取效迅速。
揲法的具体操作为拇指横抵于皮肤,另外四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以五指捏拿肌肤。在体表的松软部位,如软骨、脂肪、松软的结缔组织等使不同层次分开。先从浅层到深层,慢慢用手分开皮下和肌肉层,然后从深层慢慢至浅层分开,重复做两次,最后做往上提的手法(揪法)。
其操作的要点是把皮下的脂肪层(包括脂肪、结缔组织或肌腱筋膜等)分离,使缝隙加大,气血运行加快,改善局部的营养供应,也能把堆积物代谢出去。
案1:高某,女,62岁
初诊:年8月7日。
主诉:干咳两个小时。
经络诊察:任脉异常。
辨经:病在任脉。
选经:任脉。
选穴:璇玑(揲)。
疗效:揲完立刻止咳。
患者来诊治疗其他疾病之前出现干咳。自述咳嗽从胸骨部发作。察任脉时发现璇玑有异常反应,因此于此处使用揲法直到出痧,立刻止咳。璇玑有理气宽胸的作用,具有止咳功效。
案2:李某,女,79岁
初诊:年3月9日。
主诉:胸闷11年。
症候:胸闷,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苔白粗糙。有脑梗死病史、贫血病史。
经络诊察:手厥阴经、手少阴经、手太阳经、手少阳经、足太阴经、足少阴经、足少阳经异常。
辨经:病在手少阴经、手厥阴经、手太阳经、足少阳经。
选经:阴维脉、冲脉、足阳明经、手少阴经、足太阳经。
治疗:少海、内关、公孙、足三里、心俞(揲)。
疗效:揲心俞后胸闷立刻消失。
李某有中风后遗症。来诊主要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状,主要是胸闷。
揲心俞:患者胸闷立即消失,获得显效。可见揲心俞可以快速改善胸部气血运行,治疗胸中满闷之症。
《针灸聚英》曾有记载:厥阴俞“主咳逆,牙痛,心痛,胸满呕吐,留结烦闷。”胸闷可能反映在心俞或厥阴俞,揲法在临床使用时必须有条件,需要发现穴位处有异常(或酸,或有异物感),医生需要经过仔细诊察经络、循摸腧穴,根据经络腧穴状态选穴,方可获得满意疗效。
案3:吴某,女,51岁
初诊:年11月29日。
主诉:左膝关节痛3个月。
症候:左膝关节痛,伸腿困难。初发时膝肿,医院治疗,肿消疼痛仍在。上月曾做穿刺注玻璃酸钠症状缓解,3天后又如故,诊为老年性半月板退化病变。患侧膝较凉。余正常。苔薄白,少津,脉弦。既往史:糖尿病仅控制饮食未服药;高血压史,药物可控制。
经络诊察:足厥阴经、足太阴经异常。
辨经:病在足厥阴、足太阴经筋。
选经:左足厥阴经、左足太阴经。
选穴:左侧中封(揲)、地机(揲)、曲泉(加揲、灸)、太白、太冲、阴陵泉(加灸)。
二诊:前症明显好转。膝已可伸直。揲左侧阴陵泉(地机改为阴陵泉)、曲泉、中封。针左侧太白、太冲。
疗效:治疗1次以后明显好转,再揲、针1次。1个月后追访已基本痊愈。
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膝痛3个月,西医诊断为老年性半月板退化病变。患者体胖身重是致病的诱因之一。医院打过一次玻璃酸钠,因为认为无效未完成疗程。
察患侧腿时发现足太阴经与足厥阴经筋异常。“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结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灵枢·经筋》)“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骨之下,上循阴股,结阴器,络诸筋。其病:……内踝之前痛,内辅痛……”(《灵枢·经筋》)两条经筋皆循行于膝内侧部位。
让患者卧床再仔细察左膝内侧的部位,发现足厥阴经曲泉处较足太阴经筋异常,故先选厥阴经筋。重新循推足厥阴经,发现中封穴异常,患者自述此穴亦酸痛。用揲法揲至出痧,患者伸膝较前进步,但患者自述膝下足太阴经部位仍有不适感。
仔细循推足太阴经时,发现地机紧张度增高,再用揲法揲至出痧。揲完后腿痛、伸腿困难又进一步减轻了,但是患者说不适感又移动至曲泉部。曲泉有异常反应,再用揲法至出痧。三个穴揲完后伸腿即时有明显好转。
为了调节经筋的气血瘀滞,使代谢物的积滞排除,针刺太阴经和厥阴经的合穴,阴陵泉和曲泉,可调理本经的气机。另外,由于患侧膝比健侧凉属虚象,故针刺患侧足太阴经和足厥阴经的原穴太白和太冲,为本经温阳益气,也加灸阴陵泉、曲泉各15分钟。属原合配穴法,合穴调理本经的气机,原穴温补本经;用合穴调理气机也能使原气比较快速地流动于本经。
二诊患者自述明显好转,膝可伸直。揲中封、曲泉、阴陵泉。由于地机的异常已减轻,而阴陵泉有明显异常,故改揲阴陵泉。左膝凉感减轻,其他症皆减轻,只针太冲、太白。
总结:
揲法是笔者在临床经常使用的一种治疗手法,在解决膝关节的扭伤或者退化性病变,筋节发生障碍时有重要作用。对老年骨关节病主要用揲法,如有扭伤可适当加结筋的方法。
最初在治疗膝关节疼痛病症时,选用局部腧穴效果不是太理想。后来在经络诊察时发现关节缝能出现异常。而且可以摸到关节缝隙里边的筋有位置的改变,能摸出来小的细筋的变异。笔者尝试直接在此处针刺,效果非常好。
近年来,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挖掘整理俞跗的手法,就用揲法和结筋的方法来治疗,做完以后当时能即能缓解,而且有一些病人做完一次以后就不再发作。此外笔者还将这些手法运用于伤科以外的病症,在临床看病时经常能看到揲某腧穴后患者症状立即减轻或消失,例如在督脉上的至阳、灵台、神道有异常反应的部位做揲法能立刻缓解胸闷、心慌等症状。
本文摘自《王居易针灸医案讲习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王居易,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李士懋:蜈蚣无毒,治肝风用量要大I导读:一提到蜈蚣,在多数人的心目中,第一反应就是“毒”,而蜈蚣,其性尤善搜风,走窜之力最速,是一味熄风的良药。关于毒性,只要临床应用得法、配伍得当,就不会出现中毒现象,希望通过本文,能够让大家在蜈蚣熄风的应用上,有所收获。蜈蚣熄风之偶得作者/田淑霄李士懋蜈蚣熄风,本草中多有记载。《本草纲目》谓其治“小儿惊痫,抽搐脐风”。《医学衷中参西录》曰: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抽掣瘛疭、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据笔者临证之偶见,蜈蚣用以治肝风,用量要大,一般20~40条。量小则效微或罔效。若用于虚风者,量不宜大,2、3条足矣。基本配伍为:蜈蚣20~40条,全蝎6~9克,僵蚕9~12克,生黄芪30~60克,赤芍9~12克,乳香6~9克。蜈蚣配以全蝎、僵蚕熄风之力更雄。配以黄芪者,乃借黄芪升举之力,托蜈蚣直达于巅。且黄芪“主大风”,量小则升,量大能熄大风。加赤芍、乳香者,开破气血之凝聚,助蜈蚣之行窜搜风。其它配伍可随证加减,如肝热者,可加胆草、栀子、丹皮;血虚者,加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阴虚者,加白芍、生地、女贞子、旱莲草;挟痰者,加陈皮、半夏、胆星、菖蒲;脉弦劲者,加牛膝、生石决明、生牡蛎,脉沉细而弦急者,加川楝、姜黄以疏沦气机。关于蜈蚣的毒性问题,我们临床屡用,甚至每剂用至60条,亦从未见有毒性反应。年我曾以5条蜈蚣为粉,一次吞服,除有草腥味外,别无不适,头脑反觉清爽。年时,曾试用以蜈蚣为主的静脉注射液治疗癌症,因条件所限,先以自身试验。以1:5蜈蚣液静点,连续3日,分别为30、60、毫升,无任何毒性反应。可见蜈蚣毒性很小,恰如张锡纯所说:“其性原无大毒”。关于用法问题,我们从来都是以全蜈蚣入药,不去头足,不炒不炙,以大者、生者为佳。锡纯先生亦云:“愚凡用蜈蚣治病,而必用全蜈蚣也”。病案举例
例1:安某,男,73岁。年5月13日来诊。头摇手颤,不能持物,已然半载,日趋加重。静时稍轻,努力克制时,颤抖反更加剧。曾自服平肝熄风之剂未效。诊时因颤抖而不能持脉,其子两手用力按住方可诊脉。两脉皆弦硬,苔薄腻。证属肝阳上亢,挟痰化风,予:蜈蚣40条,全蝎9克,生芪60克,僵蚕12克,当归15克,赤芍12克,乳香9克,怀牛膝15克,陈皮8克,半夏9克,茯苓12克,菖蒲7克,胆星8克,郁金7克。连服7剂,风息颤止,原有之高血压亦平,随访3年未再发。例2:任某,男,52岁。年10月7日诊。患高血压已10余年,头晕脑胀,烦躁易怒,口苦耳鸣,心悸腿软,脉弦数有力,舌暗红苔少,面色紫红。血压~/~mmHg。证属肝阳化风,予;蜈蚣40条,全蝎9克,僵蚕12克,生芪15克,乳香8克,怀牛膝15克,胆草9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白芍15克,生石决明30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3剂后,蜈蚣增至60条。再4剂,症除,血压/86mmHg。后予六味地黄丸连服3月,以巩固疗效。至年底,血压一直正常。例3:王某,女,34岁,司药。因进修考试落第,郁闷成疾。步履蹒跚,踉跄如碎,欲左反右,欲前反后,常撞墙碰人。手抖不能持物,进食时不能入口,常把饭菜送至目、颊,生活难以自理。曾3医院检查,认为共济失调,但原因不明。服药颇多,始终无效,反日渐深沉,焦急异常。年6月12日求治于余,诊其脉弦细。证属肝阳化风,肝血不足。予:蜈蚣10条,全蝎9克,生芪30克,僵蚕9克,川芎6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甘草6克,10剂后症稍减。将蜈蚣增至20条,共服40余剂,复如常人。后用逍遥丸调理月余,巩固疗效。至今生活、工作正常。本文摘自《陕西中医》,年第6卷第6期,作者/田淑霄、李士懋。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酸酸甜甜的生脉散小儿喜欢又能治大病夏天到了,表姐打电话来诉小侄子最近吹了空调之后又咳又出汗,胃口又差,不过他平日出汗也多,小孩子不爱吃苦苦的药水,我给表姐支招说你可以去药店看看有生脉饮口服液,说是饮料,哄骗小侄子喝一喝,效果不错。生脉散本就是千古效方,临床急救用,气阴两伤冠心病用,小朋友也可以用,回头选了篇董老的生脉散的运用经验,分享给大家。暑天不知道大家如何给小儿防暑?有什么好方法欢迎留言喔。董廷瑶运用生脉散经验
作者/宋知行
生脉散为董廷瑶老师临床常用的方剂之一。方中主药人参,扶元益气;麦冬甘凉,滋阴养液;五味子酸温,收敛生津。盖小儿稚阴未长,而生机蓬勃,故营液易亏;其若感邪较深,耗损肺胃阴津,或体气虚弱,心肾精气难复,均需首重顾及气阴。
此时,生脉散有很大的使用价值。其间人参一般可投党参、太子参;但阴液大亏者,以西洋参、皮尾参为宜,或珠儿参亦佳;仅见肺阴不足者,可用南北沙参代之。至于复方的使用,及各种配伍变化,董师经验甚富,试作简介如下。
1.肺阴不足
肺金气阴亏少之咳嗽、气短、易汗,是本方的对治之症。其时痰浊初化,而肺阴已伤;或喘哮虽平,而气阴两耗,可现渴饮便干,二脉濡细,舌净苔少,或质红而燥,甚则花剥。本方配入百合、花粉之类养阴,杏仁、川贝、紫菀、竹茹止咳肃肺。若痰浊尚盛者,则可与补肺阿胶散相合。在肺表虚弱,动辄汗多时,可伍玉屏风散;兼有表虚不和,舌苔尚润者,亦可与桂枝汤同用。至若肺脾两虚者,则复合异功(编者按:异功为异功散)。
胡某某,男,4岁。门诊号。
年7月28日初诊:寝中汗多,动后尤甚,体质薄弱,咽蛾易发,口干喜饮,大便坚硬,胃纳欠香,其脉细弱,舌净苔少。肺阴不足,腠表疏松,生脉散加味主之。太子参、麦冬、石斛、谷芽、生扁豆各9克,知母6克,五味子、甘草各3克,玉屏风散(包)10克。七剂后诸症即和,再连七剂而平。
徐某某,男,3岁。门诊号。
年6月24日就诊:患儿常易感冒咳嗽,低热时作。现RT:37.9°C,汗出淋多,纳少渴饮,近又口角发炎,大便软烂,脉细弱,舌苔薄润。气阴两虚,营卫失和。治以生脉合桂枝法。太子参、麦冬、白芍各6克,桂枝、清甘草、五味子、陈皮各3克,谷芽9克,生姜二片,红枣三枚。五剂后复诊,诸症略减,但口角炎未平,小溲色黄,原方加六一散(包)9克,七剂后其症全安。
此二例同见汗症,辨治有异。前者气虚腠松,故用生脉合玉屏风;后者见营卫不调,遂与桂枝汤相配。这些小儿易感外邪,证治常须考虑体气之不足,慎勿轻投苦寒凉解。
2.心阴不足
生脉散之扶元益气、滋养营阴之力,乃能养心复脉,董师常用于小儿怔忡悸烦之气阴两虚者。气短动悸,可加龙牡、朱茯苓;胸闷不舒,可加郁金、香附;阴液亏少,加生地、元参;脉见中止,加当归、赤芍。在小儿心肌炎后遗症、先天性心脏病等疾患中,这一证型时有可见,以法立方,见效尚佳。同时,心肺两虚、气阴不足者,亦呈眩晕、倦怠诸症,往往可予生脉散加味建功。
汪某某,女,9岁。门诊号。
年8月21日就诊:患儿有心肌炎史,自觉心中悸动,其脉不匀,时有低热,纳少汗多,大便艰涩,夜眠不安,口唇干燥,舌红花剥。心阴久耗,治须滋养。主以生脉。珠儿参、麦冬、花粉、知母各9克,生地20克,鲜石斛、龙齿各15克,元参10克,桑麻丸(包)2克,五味子3克。连进二周,诸症转和,二脉软弱而匀,但舌红中剥仍见,原法加减调理,三月而安。
陈某某,男,5岁。门诊号。
年3月16日一诊:病后不复,头晕阵作,口渴喜饮,时发鼻衄,纳食少味,二便如常,脉细带数,舌苔花剥。症属上气不足,营虚热扰。治拟清养凉营。珠儿参、生地、麦冬、茅花、炒藕节、生侧柏各9克,五味子、清甘草各3克,黑山栀、丹皮各6克。服用二周,晕和衄止,渴减苔润,惟纳食欠佳,续以调扶。
若例三之心阴虚耗,调治颇为不易,常需服药一段时期,始能复元。而例四之头晕,为经言之“上气不足……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口问》),乃心肺气阴均弱之故。鼻龃系阴分亏虚、热伤阳络。以生脉加味滋养益气、凉营清热,其症即解。
3.胃阴不足
对小儿胃阴虚少者,董师亦常用生脉散,因本方具有补气养胃、酸甘化阴的长处。其症每见纳食不馨,甚则厌食,口渴喜饮,舌苔花剥。一般配以花粉、石斛、白芍、生地;便艰可加知母、元参;时或参人陈皮、佛手之属,以求滋而不腻,润燥互济,共奏悦胃和中之功。若中气亦虚者,当合四君;而大便时泄,兼见脾阴不足,尚需配怀山药、炒扁豆、苡仁之类。凡此,均不离脾胃喜恶升降之理也。
许某某,男,2岁。门诊号。
年10月27日一诊:久已纳食不香,近更少进,形体瘦弱,面色少华,二便尚和,咳而有痰,干渴欲饮,舌苔花剥。胃液亏少,主以清养。珠儿参、麦冬、石斛、谷芽、花粉各9克,佛手、川贝各15克,陈皮、五味子、清甘草各3克。上方加减,连服三周,胃纳日增,舌苔薄润,而诸症均已如失。
小儿纳少不馨,不可肆意利气消导,而以燥润互施为佳。至若胃阴亏少者,尤需养护津液,调扶气阴,始合理法。
4.肾阴不足
肾阴虚一般选用六味地黄类,然胃弱纳少者,董师擅以生脉合五子衍宗丸主之。此种组方,体现了金水相资、阳生阴长之义。一用于小儿遗尿、尿频、尿漏诸症,每加桑螵蛸、莲须、龙牡、缩泉丸等;若气虚明显者伍黄芪,兼阳虚者配附桂。二用于上渴下消之证,辄加乌梅、蛤粉、葛根、花粉诸物;气分热盛,需合石膏、知母等品。此外,在肺肾两虚、痰湿不清时,以生脉与金水六君复合而治取效亦佳。
郁某某,男,4岁。门诊号。
年12月8日初诊:形体瘦弱,纳食少思,夜间遗溺,昼日尿数,时欲饮水,大便日行,二脉虚弱,舌干苔薄。此为气阴不足,约束失司,治宜滋养固涩。太子参、麦冬、莲须、菟丝子、覆盆子、桑螵蛸、缩泉丸(包〉、石斛、谷芽各9克,五味子3克。连用二周,遗尿已止;然日间尚见尿频,续以调治诸症悉愈。
本例表明,症情固需滋肾者,在胃弱难任时,尚应顾念中焦。不难看出,生脉加味尤显惬当,此亦调治儿科在立方遣药上的一个特点。
本文摘自《董廷瑶论儿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整理/宋知行,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皂角刺在疡科、妇科有大用I导读:皂角刺辛散性强,善通经活血,药力能直达病所,是一味具有温通消结功能的动药,故对于疡科、妇科疾病,脓未成者能消散,脓成则能溃破,即使脓汁淋漓或癥积顽疾,也能达到缓化渐消的目的。这么好的一味药,快去学习吧。皂角刺治疗亚急性盆腔炎
作者/施慕文
我院妇科从年开始试用中药皂角刺治疗盆腔炎,经过几年摸索研究,获显著疗效。
用法:皂角刺30克,加大枣10枚,煎半小时以上,弃渣取药液~毫升,再加粳米30克,煮成粥状,分两次服用。皂角刺性辛温,无毒,功能活血、消肿、化痰、排脓。但久服有引起胃痛的可能,所以配以大枣和粳米,以缓和该药的副作用,减少胃粘膜刺激,并便于在肠内吸收,以提高疗效。病例:费xx,女,45岁,已婚。门诊号:78/。初诊:年4月24日。发热1周,伴有下腹持续性疼痛,外院诊为急性盆腔炎,经青、链霉素治疗,腹痛稍减,但热未退。来我院时体温38℃,白细胞12/立方毫米,中性84%,淋巴14%,单核2%。妇科检查:宫颈慢性炎症,宫体后位、略大,压痛明显,两侧附件增厚,有明显压痛。诊断:亚急性盆腔炎。给本方7帖。服药后腹痛好转,热度下降。再予7帖。两月后随访,无腹痛,无热度,痊愈。妇科检查:宫颈轻度炎症,宫体正常大小,无压痛,两侧附件稍增厚,无压痛。至今未再复发。倪xx,女,29岁,已婚。门诊号:81/,年12月23日初诊。患者在11月7日行剖腹产,产后发热38℃以上,用青、链霉素治疗2周后热退,于11月25日出院。出院后1周又复发热38℃左右,扪及下腹部块物、疼痛,遂来我院就诊。妇科检查:宫颈光,分泌物多,宫体右前方有块与宫体粘连,约80天妊娠子宫大小,不规则,有压痛。诊断:盆腔感染。停用抗生素,给本方4帖。药后症情好转,续服5帖。至年元月18日复诊,热退,腹痛消失。妇科检查:宫颈光,宫体与伤口粘连,约1+月妊娠子宫大小,压痛不明显,两侧附件无明显块物与压痛。再续4帖,以资巩固。随访至今未再复发。皂角刺在疡科临床的运用体会作者/赵振民皂角刺,亦称老角针,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棘刺。其味辛性温,入肝胃二经。历代医家均认为它具有消肿溃脓,祛风杀虫之功,可用于治疗痈肿初起,或脓成不溃,以及麻风、疮癣等疾。近代有的医家还提出了使用的注意事项,即凡是痈疽已溃及怀孕妇女均忌服用。但是据我临床应用的初步体会,本品辛散性强,善通经活血,药力能直达病所,是一味具有温通消结功能的动药,故对于痈疡、疮毒,脓未成者能消散,脓成则能溃破,即使脓汁淋漓或癥积顽疾,也能达到缓化渐消的目的。现举案三则如下。一、外疡久不收敛陆xx,男,53岁,缝纫工。年9月26日初诊。患者今春在上海市嘉定县做缝纫工作,于2月下旬某晚突然病急性阑尾炎,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半月后出院。回家不久,因穿新布衬裤时不慎擦破切口表皮,引起创口感染,虽经中西药物治疗3个月,未见好转。进入我院住院治疗时,患处漫肿坚硬,疮面范围约10x6厘米,溃烂的疮口呈缸口形,肉色暗红,满布腐肉,脓液粘白,夹杂血水流出,经过多种抗生素治疗将近3个月,疗效仍不显,乃邀我会诊。诊得脉象弦缓,舌质淡红、苔布薄白,寒热阵作,疮口隐痛,脓血夹杂,胃纳减,精神萎。此乃湿热蕴结,瘀血凝滞经络,正虚邪盛,脓毒不易外达所致。治宜扶正托毒,清热消肿。处方:1.鲜皂角针克。每次50克,每日3次,加清水煎服,连服10天。2.生绵芪、连翘、生苡仁各15克,生白术6克,太子参、炒当归、赤白芍、蒲公英、金银花各10克,生甘草4克。10剂。上药服过3剂后,患者寒热已不再发作,疮口肿胀渐消,脓液减少,腐肉亦渐脱落。一周后,久延半年不愈的创口感染竟告愈合。按:本例患者创口感染久不收敛达半年左右,疮口的肌肉形成缸口,肉色暗红,僵硬隐痛,纳少神萎,畏寒等,皆属阳气虚亏,不能托毒外达,而有内陷趋势。舌质淡红,属于血虚。惟发热、脓粘,则属于阳证热证的征象。因脓毒瘀血与湿热交互凝滞,经络壅阻不通,不通则痛,是为实证。同时气血不足,是为本虚;湿热瘀毒尚盛,是为标实。本病例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候,是以用药取功擅消散、破坚排毒的鲜皂角刺为主药。同时,选用《医宗金鉴》的加减托里消毒散为辅助药,方中参、芪、术益气托毒,归、芍养血行血,银、翘、蒲公英清热解毒,生苡仁清热利湿,生甘草泻火解毒。主辅配合,功效相得益彰。本例在服用中药时,停用任何西药。二、纤维瘤汪xx,女,58岁,退休工人。年4月10日初诊。患者发现两侧臀部浅层皮下似弹丸大小的肿块3枚,右肘旁肿块1枚,已有3个月。医院检查,确诊为纤维瘤,建议手术切除。患者胆怯,回家后即来院中医门诊。检查:右侧臀部肿块2枚,左侧1枚;右肘后方亦见1枚,共计4枚。患处皮色不变,肿块均呈圆形,质坚硬,推之可以移动,无压痛。余无任何不适。诊脉弦滑,舌苔薄白。所患结块4枚,方书所谓痰核类疾病。此系素体本元不足,风火挟痰瘀互结流聚而成。拟用祛风消痰,解毒软坚,养血活血法以消之。处方:皂角刺15克,川桂枝5克,连翘18克,白蒺藜(炒去刺)、陈胆星、白金丸(包)、蒲公英、紫地丁、白芥子(炒研)、炒当归、赤芍、生地各10克,煅牡蛎30克。上方连服10剂,结块即缩小。继服10剂,结块完全消失。年及年随访2次,一切如常人。按:本例纤维瘤,属祖国医学痰核类范畴。块质坚硬,脉象弦滑,当为实证。故用皂角刺攻坚散结为主药,佐以桂枝、白蒺藜疏风活血,连翘清火散结;又用白芥子行滞消痰,拔毒消肿;白金丸、胆南星软坚消痰;并用蒲公英、紫地丁清热解毒,当归、生地、赤芍养血活血;牡蛎软坚化痰。患者服药兼旬,克奏奇功。三、下肢溃疡王xx,男,61岁,农民。年8月12日初诊。患者既往有下肢湿疹史,10天前因下水田劳作,右胫出现湿疹,搔痒抓破皮肤而感染,整个右下腿至足背处红肿,皮肤既痒又痛。6天后皮破肌肉腐烂,肉色暗红,流出脓滋水甚多。始用西药治疗无效,乃改用鲜皂角刺0克,每次50克,每日3次,清水煎服。连服3天后,足胫肿退,脓液减少,溃疡逐渐向愈,1周后腐脱新生而告恢复。按:本例患者生于小腿胫骨部位的溃疡,方书称为“臁疮”。在小腿外侧的名“外臁疮”,内侧的名“内臁疮”。忆及先业师徐效成说过:外臁疮属阳证“易治”,内臁疮属阴症“难瘥”。本例整个小腿溃烂,肿至脚背,为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同时受邪,病因系湿热结聚,局部气血壅滞所致,属于实证。以往一般用萆薢渗湿汤、三妙丸等方治疗,收效不甚满意;而内服单味皂角刺能贯通经络,消肿解毒,直达病所,可获佳效。小结:以上述治愈病例来看,皂角刺的功用并非仅仅局限于痈肿初起及脓成未溃阶段,而“脓溃勿服”的告诫经验似亦可商。观皂角刺辛温无毒,善能穿透肿毒,尤能解毒,破坚削积,消肿排脓,长于治疗奇疡、恶疮。我曾用皂角刺配合清胃养阴、流气活血软坚法,治愈过一例腹腔肿瘤,故在临床上如果遇到肿瘤病人,无论其性质良恶,建议适当应用一些皂角刺,发挥其消痈肿、破癥积之专长,毋使其良药埋没,良方失传。第一篇摘自《上海中医药杂志》,年第3期,作者/施慕文;第二篇摘自《江苏中医》,年第5期,作者/赵振民。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如果你的运势不理想,身患重大疾病。情感婚姻、事业财运等不好,记住大先生的话:调理是硬道理、风水就在我们身边!
今天的风水知识就为大家讲到这里!若你有家居风水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添加天罡风水大师大先生的北京白癜风医院哪个好看白癜风到专业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uritiustour.net/yfjbzs/2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