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过敏的宝宝越来越多了,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新生儿都有过长湿疹的经历,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湿疹的方法是口服或者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一般用药后能很快控制症状,但停药后易复发,不能根治。
但是很多家长对“激素”二字非常敏感,可以说到了“谈激素色变”的地步,所以总是尝试寻找其它所谓更安全的方法给孩子治疗。
案例:据中央台“3.15”晚会曾经报道,四川西昌一位母亲发现不到3岁的儿子脖子上长了像三个湿疹一样的小点,听人家说中药泡浴治疗湿疹效果很好,于是她找到了当地一家小有名气的洗灸堂,半个多月先后四次在该店给孩子用中药进行泡浴。
然而孩子的湿疹不但没有见好,反而红点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最后全身长满了脓包,开始溃烂。店员解释说这是正常现象,继续洗澡就能见好。
结果在一次洗浴后没多久,孩子就晕倒了。送医院后紧急抢救了四天四夜,孩子终于脱离生命危险,却被诊断为染上了脓包型银屑病,而且终身无法治愈。孩子浑身长满了脓包,奇痒、溃烂将与年幼的他终身为伴。
更让人唏嘘不已的是,因为治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药物的副作用加上本身病情的加重,导致孩子四五岁都没法像正常孩子那样行走,而且智力发育迟缓,生病后就再也没有开口叫过“妈妈”了。
婴儿湿疹,俗称奶癣,是一种常见的、由内外因素引起的过敏性皮肤炎症。病因比较复杂,与多种内外因素有关,很多时候很难明确具体的治病原因。
引起湿疹的原因很多,通常认为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遗传。比如说家族中有患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等过敏性疾病的人。
二是过敏。宝宝的湿疹,常与自身免疫系统不成熟有关;成人的湿疹,常与自身的免疫系统失调有关。和过敏沾边的疾病,包括湿疹、过敏性鼻炎、哮喘等,都没有根治的办法。为什么不能根治呢?这要从过敏是怎么一回事说起。
过敏是指在某些情况下,某些人的身体对正常的体外因素产生的不正常的过度反应。这些正常的体外因素可能是吃了海鲜,或者皮肤接触了刺激性的洗护用品,以及通过呼吸吸入了花粉、尘螨等东西。
正常人的免疫系统对这些东西不会作出特殊反应,只有某些人的免疫系统不成熟或者失调时,才会将这些东西看成是破坏身体正常功能的“异物”(也就是医学上讲的“过敏原”),进而做出过度反应产生抗体,抗体会留在血液中,一段时间后,身体再次接触到“异物”,抗体就会对抗“异物”,进而产生过敏反应,释放炎性物质导致皮炎或过敏性鼻炎等症状。
由此可见,人体的防御体系——免疫系统不成熟或者失调诱发的疾病,我们不可能采用破坏人体防御体系的方法去治疗,也就没有根治的办法,采取的治疗手段只能是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以护理或药物的方式控制症状,预防复发。
既然湿疹没有彻底治愈的方法,家长要有和湿疹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常说母子连心,家长的焦虑状态很容易影响到宝宝,给宝宝造成精神压力。精神紧张也是诱发湿疹的原因之一,所以家长面对湿疹一定要心态平和,营造一个愉悦健康的家庭氛围,这样才更利于对宝宝湿疹的控制。
做好皮肤护理治疗湿疹事半功倍
英文Eczema在中文里被译成“湿疹”,导致不少人认为湿疹是由于皮肤太湿造成的,其实恰恰相反,患了湿疹,皮肤特别怕干,要经常保持滋润才行。
对于湿疹皮肤的护理,保湿是基础,做好保湿可以事半功倍,甚至轻度的湿疹做好保湿就可以治愈。如果宝宝皮肤只是有点变红、脱皮,或只有几个小疹子的轻症湿疹,可以只用润肤霜护理就能控制,一天多次勤涂润肤霜,保持皮肤一直滋润,湿疹就可以消退。
有不少家长在网络上海淘湿疹膏,虽然卖家宣称是“湿疹膏”,但其实绝大多数产品就是海外的一些保湿润肤霜。这类产品在国内也有,没必要漂洋过海去淘。比如贵一点的丝塔芙、雅漾等进口药妆类低敏润肤品,便宜一点的国内皮肤科医生推荐的本土的郁美净、硅霜等都属于这类产品。
使用时尽量用软膏或者霜剂的剂型,除非湿疹部位在头皮上,这时需要使用润肤露这种容易涂抹的剂型。因为润肤露多是水包油类的剂型,水直接接触皮肤容易蒸发,水分蒸发后会让皮肤更干燥,保湿时间相对短,因此湿疹的皮肤更应该用油包水类的润肤软膏或润肤霜,保湿时间相对长。
除了保湿,还要注意湿疹宝宝的皮肤很敏感,对衣物的要求非常高。接触宝宝皮肤的衣物一定要是纯棉、透气、不起球的衣物,包括宝宝皮肤能接触到的护理人员的衣物也应该是纯棉材质。真丝衣服是不能给湿疹宝宝穿的,也不能让湿疹宝宝接触到真丝制品,否则会刺激湿疹发作。另外,毛、麻、化纤之类的衣物也应避免让宝宝接触到。
此外,气温的骤变也是引发湿疹的刺激因素。随着天气变热,宝宝皮肤表面温度升高,水分蒸发容易使皮肤干燥而诱发湿疹。应注意给宝宝适当减衣物,夜里少盖被子,室温保持凉爽,同时经常涂抹专为敏感皮肤研制的低敏润肤霜。
但不能因为怕热怕干燥,就不给宝宝洗澡。宝宝患了湿疹可以洗澡,但水温要稍微调低一些,37℃左右和体温相当的水温比较合适。洗澡时间尽量控制在15分钟之内,不能过度清洗,同时不要用刺激性沐浴露。洗澡后应立刻给宝宝擦干身体,及时涂抹润肤霜。
在这里,我要特别说明一个误区:有的家长认为既然湿疹是过敏引起的,那么只要远离湿疹过敏原就能预防宝宝湿疹;也有人说哺乳期妈妈不能吃鸡蛋和牛奶,否则宝宝就容易患湿疹;还有的老人说很多小孩断奶后湿疹就好了。
这些观点并不科学。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表明,食物过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回避这些宝宝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并不能完全有效地预防婴儿湿疹的发生。哺乳期妈妈可以尽量避免刺激性的食物,但不必完全不吃牛奶和鸡蛋。
对于轻、中度湿疹而言,查找食物过敏原也没有多大意义,只有全身大面积湿疹发作的宝宝才需要考虑食物过敏的原因。避免复发,重在护理,注重皮肤的保湿滋润,注意避免刺激,比如避免丝、毛等物品接触皮肤,避免皮肤过热出汗,避免过度日晒,避免使用碱性皂液等。别轻易给宝宝断奶,母乳是宝宝最好的食品。宝宝长湿疹不一定影响生长发育,但宝宝缺营养一定会影响生长发育。
另外补充一点,湿疹不是接种疫苗的禁忌证,湿疹不严重的话可以正常接种疫苗。只有处于严重顽固性湿疹的急性期才需要推迟接种疫苗。
治疗中/重度湿疹外用激素药膏为首选
国内外的临床经验均表明,对于轻度湿疹,可以用低敏保湿润肤霜来治疗,但对于中、重度湿疹的治疗,外用激素药膏是首选。
可是用关键词在百度上检索“湿疹”和“激素”,显示出来的绝大多数信息是不要使用激素。这样的信息很容易误导家长,延误宝宝湿疹的治疗,使得最初很容易控制的小面积湿疹拖成了难治的大面积湿疹。
再加上“激素”二字常让人联想到“性早熟”“内分泌失调”等,家长们本能地选择回避,唯恐用药后对宝宝产生抑制生长等副作用。
其实,作为外用药的激素药膏并不存在上述家长联想到的副作用,通常只有长期大剂量口服激素或者注射激素,才会产生累及内分泌系统而抑制生长的副作用,而治疗湿疹一般不主张用口服或者注射的激素。
外用激素长期使用的不良反应仅局限于皮肤,最严重的副作用是激素依赖性皮炎,而产生这类严重副作用的前提也是长期、大剂量滥用强效激素药膏,而短期使用弱效激素药膏只可能会出现皮肤变薄和色素沉着等副作用。
另外,即使不用激素药膏,患湿疹的皮肤在恢复期也会有皮肤色素的改变,这种情况是疾病自身引起的皮肤颜色变化,不一定是激素造成的色斑,随着时间的推移,色斑会慢慢褪去。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激素类药膏有很多种,但强度是不一样的。
1%氢化可的松和尤卓尔强度相当,相对较弱。力言卓的有效成分是0.05%的地奈德,属于中等强度激素。医院自制的外用地塞米松药膏属于弱效激素,但口服或静脉注射的地塞米松属于中强效的激素。
常用的外用激素由弱到强排序是:医院自制的含地塞米松的药膏→1%氢化可的松、0.1%丁酸氢化可的松(尤卓尔)→0.1%糠酸莫米松(艾洛松)、0.05%地奈德→倍他米松→氯倍他索。
治疗幼儿湿疹,通常不会选用最后两种强效激素,一般1%氢化可的松就可以止痒消炎,遗憾的是1%氢化可的松中国市场上没有,因此我们常用和它强度相当的尤卓尔。当需要比尤卓尔更弱的激素时,可以咨询药房,通常药房会自己配制。
对于就医不便的患者,可以用温和无刺激的润肤霜来稀释尤卓尔,稀释比例为1∶1或最低4∶1。人们熟知的0.%的醋酸氟轻松属于含氟的中等强度的激素,不建议给宝宝用。同时含氟的激素也不建议成人在脸上使用,容易造成色素沉着,留下色斑。使用弱效的外用激素时,症状消失就可以停药,不需要逐步撤药。
激素药膏是治疗湿疹的一线药物,免疫抑制剂是二线选择,如他克莫司。当严重湿疹需长期使用强效激素时,为避免激素带来的副作用,会短期或间歇性使用他克莫司类药以避免长期使用强效激素药膏。或者在眼睛、生殖器等敏感部位用药时,为避免使用激素药膏吸收过多导致副作用,也会短期或间歇性使用他克莫司类药物。
他克莫司类的产品说明书里有一项警告,指出此类药有导致皮肤癌的风险,这是一个需要平衡考虑的因素。只有当它带来的收益大于风险的时候才会考虑。对于宝宝来说,特别是两岁以下的宝宝,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这类药物。
家中如果有患湿疹的宝宝,护理的时候一定要格外细心,防护比治疗显然更重要。
1、最好能找到并避免过敏原。如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应改食氨基酸配方粉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如对鸡蛋过敏则可以只吃蛋黄不吃蛋白等。
2、饮食上注意少吃发物,比如鸡蛋、海鲜、鱼虾、牛羊肉等。
3、湿疹宝宝一定不能捂着,室内温度适宜。
4、尽量避免强烈日晒或者接触冷风。
5、穿着纯棉衣服,接触丝织品或人造纤维、毛绒玩具、外用药物,以及皮肤细菌感染等均可引起湿疹或加重其病情。选用婴幼儿专用安全洗涤剂,洗衣服时尽量多漂洗,减少洗涤剂残留。
6、尽量让患儿少接触香水、化妆品、樟脑丸、指甲油等化学物质。
7、患儿应该每天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但是水温不能过高,尽量少用化学洗浴用品。
8、室内尽量不种植花卉植物,改为种植如吊兰、绿萝等绿色植物,孩子外出也要少去花粉多的地方。
9、湿疹会伴有瘙痒,要尽量防止宝宝抓挠患处。
10、湿疹有干性和湿性之分,治疗时也应区别对待。
本文来源:亲宝宝、宝宝的饭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更多精彩!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uritiustour.net/zyzljbsz/3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