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曹冬晴
寒冷的冬季到了,很多皮肤问题也都接踵而来。冻疮就是由于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炎症损害,在气温低、潮湿的环境下很容易发生,尤其是儿童、妇女以及老年人。冻疮一旦发生,在又湿又冷的冬季里很难快速治愈,要等天气转暖后才会逐渐愈合。专家提醒,在冻疮来临之前,做好防寒准备非常重要,特别是手、脚、耳等肢端部位。
冬季爱美,“要风度不要温度”导致右手长冻疮
25岁的张女士,寒冷的冬天也喜欢穿着单薄的裙子,为了显得苗条、美丽,她穿着单薄的长筒袜。由于要风度不要温度,感冒发热也时常找上门来,前几天小张发现自己的右手食指和中指出现了硬斑,有刺痒的感觉,只要是天气稍微暖一点,就会变得越来越痒。张女士晚上拿热水烫了烫,没想到手指就变得红通通的,像肿了一样。医院皮肤科就诊,医生诊断张女士右手长了冻疮,并嘱咐她要注意保暖。
手脚不活血者,容易长冻疮
现代医学认为,冻疮是因寒侵袭过久,手背、足背、耳郭、面颊等部位出现红肿发凉、瘙痒疼痛,甚至皮肤紫暗、溃烂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而中医认为,冻疮因为素体气血虚弱,寒冷外袭,不胜其寒,寒凝肌肤,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重庆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晋献春教授表示,冻疮是冬季里见得比较多的一种疾病,大多数都是在10℃以下、气候潮湿的环境下才会发生的。
除了寒冷与潮湿,血液循环不好也是引起冻疮的一个重要因素。晋献春教授提到,手、脚等末梢部位血液循环相较其他部位来说稍差,很容易长冻疮,如果冬天穿衣服时,袜子口、袖口或鞋子太紧,容易造成血液循环不畅,导致末梢循环不良,冻疮就会“不请自来”。
此外,有些人的植物神经功能在冬季处于比较紊乱的状态,这样四肢末端的血液就容易出现循环不畅的现象,手足多汗,这类人也比较容易长冻疮。
冻疮在温暖的环境里让人更难受
长了冻疮,早期时手、足、耳等暴露部位出现充血、红斑,继而肿胀,严重时出现水疱,有的局部溃烂成溃疡,皮肤又痛又痒。晋献春告诉记者,虽说冻疮是常见小病,但要赶走它却并不容易。民间有“一年生冻疮,年年生冻疮”说法,即冻疮有反复复发的恼人特性,往往连续几年都会在同一部位发作。
“其实,冻疮在冷时还好,一旦进入温暖的环境,冻疮部位会变得红肿、刺痒无比。”晋献春解释说,“温暖之所以会让冻疮更折磨人,是因为当进入温暖环境后,小动脉受热扩张,动脉血注入,但此时小静脉却没有相应响应,血液不能及时回流导致局部循环产生淤血。淤血造成皮肤组织发红水肿,且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痒痛感。”
中医治疗冻疮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得了冻疮,千万不能立即加热或立即用火烘烤,要逐步回温,否则急冷急热很容易引起皮肤溃烂。”晋献春建议,冻疮患者可以自行在家用花椒或花椒枝、生姜、艾叶等熬成水泡泡,驱寒除湿;严重的冻疮可配合口服黄芪、桂枝、当归、鸡血藤等中药温经散寒、通血活络。
这就是用中医内服法来治疗冻疮。“医院有一护士长手上不小心长了冻疮,找我来给她开了几味驱寒的温性中药,效果很不错。”晋献春说,取黄芪15g,当归9g,川桂枝9g,白芍12g,炙甘草3g,大枣12g,鸡血藤12g,水煎服,每天1剂。煎水后的药渣还可以拿来热敷冻疮处。
方中黄芪味甘,性微温,具有补气固表,托疮生肌、利水的功效,能够使阳气通,寒气散,气血通畅。加上桂枝辛温解表,调和营卫,也能温经通脉,当归与桂枝为伍,更发挥其调节血行作用。《伤寒论》中有记载,上述中药材是“桂枝汤”+“当归”而成,具有温经通脉、活血的功效,临床上主要治疗寒邪凝滞血脉而呈寒冷疼痛等证,如冻疮。
“医院还会根据‘冬病夏治’的原则,三伏天对冻疮病人进行治疗,也可冬病冬治,如三九贴。”晋献春还说,民间还有一些外治冻疮的偏方,比如用新鲜的生姜片涂搽常发冻疮的皮肤,连搽数天,可防止冻疮再生;若冻疮已生,可用鲜姜汁加热熬成糊状,待凉后涂冻疮患处,每日两次。
预防冻疮温补加保暖
我们也可以从食物上进行温补。冬季可以适当吃些牛肉、羊肉等温性食品,以增强身体的耐寒能力;也可以吃点热性祛寒食品,如胡椒、生姜等,既达到御寒的效果,也能促进血液循环。晋献春提醒,“家里有孩子的,要对皮肤暴露的地方多加保护,如小手和脸部。出门时,尽量让孩子戴口罩、手套、防风耳罩等。”
另外,冬天穿衣服不要太紧,要注意保持血液能够畅通循环。长时间在户外活动时,要注意手、脚、脸、耳等部位的保暖,可以时常搓搓手以及耳朵,跺跺脚等。
编辑:陈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auritiustour.net/zyzljbsz/4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