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隔离区是感染风险最高、最危险的区域,这里也被称为“红区”。医院援鄂医疗队每天都在这里和死神打交道。
协和感染科主任李太生(左)在重症监护病房查房
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几公里外的医院援鄂医疗队驻地,记者见到了面带疲惫的韩丁。他是医院副院长,也是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的领队。
尽管已经连续工作了一个多月,每天身心都要承受难以想象的考验,但谈起新冠肺炎疫情时,韩丁眼神中的斗志便立刻显现。
本文作者丨本报赴武汉特派记者董长喜张健
本文编辑丨徐文婷
●1月5日
大年初一,医院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通知,紧急组建11人的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
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6医院组成,医院派感染、重症和呼吸等方面的医护人员0人,由医院增派一名副院长担任领队。
●1月6日
医院在职员工有余名,短短3个小时内,就有名医护人员自愿报名。韩丁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后,就马不医院的同仁们一起,开始筹建新冠肺炎重症病房和重症加强病房。
此后,根据救治实际需求,医院党委书记张抒扬教授又亲自带队,先后有三批医疗队赶来驰援。
目前,共有名协和医护人员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来自重症、呼吸、感染、心脏、肾脏、消化、血液等领域的专家形成多学科团队,带着“协和经验”,在医院院长赵玉沛的统一指挥下,举全院之力向新冠肺炎极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发起了“总攻”。
“医院肩负着救治极危重症病人、降低死亡率的特殊任务,这也是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韩丁说,其实我们的优势没有什么秘密:
1.多学科协作,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专业需求来搭配团队成员,发挥综合优势;
.凝结集体智慧,前后方联动,整个协和的专家都共同来为病人提供治疗方案,发挥专家优势;
3.注重整体医疗、整体护理和医护配合。
从死神手里抢人,能救一个是一个
韩丁告诉记者,北京协和医疗队负责的都是极危重症病人的治疗,收治的病人几乎都要插管、上呼吸机。
“收治第一批病人时,3张重症床位里,进行插管操作的就有18个。”韩丁用“惨烈”来形容这个特殊的战场:“工作强度相当大,但大家还是义不容辞,通宵作战,没有一个人退缩,所有人都往前冲,能救一个是一个。”
韩丁副院长(中)与援鄂专家讨论疫情防控工作
月4日,由北京协和医疗队牵头联合共建的抗击新型冠状病毒重症加强病房(联合ICU)正式启用了,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救治危重症病人的“主战场”。
当天下午5点,第一位患者转入,该患者极度呼吸困难,氧饱和度仅有50%。医院前来指导工作的医院内科重症监护室主任杜斌,立即决定为其进行紧急气管插管。
尽管此时病房还未配齐气管插管所必备的三级防护设备,但眼看患者生命垂危,杜斌毅然冒着暴露的危险,成功为患者插管。
呼吸困难缓解后,患者的血压开始下降,队员们立即建立中心静脉通路,进行积极循环复苏。在一道道有序、有效的操作后,患者的情况逐渐平稳下来。
当天晚上,又有18名危重症患者相继转入联合ICU。这一夜,联合ICU的医护人员们高强度、超负荷地工作,即便濒临极限,也没有一个人退缩。
到次日早上7点,联合ICU已先后为7名患者实施了有创机械通气,为3人进行气管插管,为8人提供了无创通气或高流量吸氧等高强度呼吸支持。
关口前移,总结出“协和经验”
1月5日疫情暴发初期,医院就曾发布《医院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建议方案》,被广大医务人员称为“北京方案”。赵玉沛院长、张抒扬书记强调,应集中协和专家资源和丰富临床经验,尽快制定新冠肺炎诊疗的协和体系。
作为国家医疗队的一部分,医院凭借多学科的团队协作和科学的临床实践,不断总结新冠肺炎治疗经验,并及时分享出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已更新到第七版,医院也参与到方案的调整中。
韩丁介绍:“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方案小组,把协和的智慧、临床治疗经验分享出来。新冠肺炎是一个全新疾病,此前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唯一的方法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尝试。国家诊疗方案之所以调整得这么快,就是因为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其中,北京协和医疗队提出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关口前移。
韩丁说,对新冠肺炎的治疗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要避免轻症病人转重症、重症病人转危重症、危重症病人死亡,所采取的全部措施,包括鼻导管吸氧、高流量吸氧、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以及人工膜肺(ECMO)的使用等,一定要关口前移,提前阻断疾病发展。否则到了疾病终末期,治疗代价将非常大,人力成本、物力投入很多,救治起来也困难重重。
“由于我们收治的都是危重症病人,关口前移需要在武汉的各家医疗单位形成共识,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不管医院,还是普通的重症病房或是重症加强病房,大家统一采取关口前移的理念,就能尽最大的可能阻断轻转重、重转危重、危重转死亡的全链条,达到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的总目标。”韩丁说。
极危重症病人的救治难度比较大,因此医院派来的都是精兵强将,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整体治疗的探索方面,韩丁分享了几条“协和经验”:
1重视营养重症病房的病人%营养不良,血清白蛋白不足3克/分升。
正常人一天不吃饭或吃不饱都没有力气,更何况是插管上呼吸机的极危重症病人,营养不足对机体恢复有非常大的影响。
营养支持是治疗疾病非常重要的部分,医院的专家们建议,新冠肺炎治疗全链条都要重视营养支持。
抗凝治疗北京协和医疗队收治的重症患者中,大多数都是高龄老人,容易出现肢体末梢的微循环障碍,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微血栓形成,因此要对这些病人进行早期的抗凝治疗。
3强化吸痰、疏通呼吸道为了提高危重症病人的治愈几率,护理团队会定期为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也就是在患者使用有创呼吸机后,定期把他们翻过来进行俯卧位呼吸,以促进病人背部肺的复张。
除此之外,还对一些病人进行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清除支气管远端的黏痰,改善病人的氧合。为了实现这些,北京协和医疗队此次派出了极为优秀的护理团队,由医院护理部主任、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吴欣娟,以及中华护理学会重症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孙红亲自带队。
“发现了黑脚丫子的情况”
感染科团队是此次北京协和医疗队的主力之一。接受记者采访时,医院感染科主任李太生教授手中拿着两个厚厚的记事本。
从上面的笔迹可以看出,他写得匆忙又认真,记满了数据,很多地方还用红色记号笔圈了出来。
李太生向记者展示他的记事本
“我把各个病床的指标数据都做了记录,每天查完房,我都要对着本子‘发呆’一段时间。”李太生说的“发呆”绝不是放空自己,而是定下心来让大脑高速运转。“这是全新的病毒、全新的疾病,对它可能引起的变化,我们没有任何准备。因此我必须动用所有的知识,不断琢磨、想对策,比对每天的变化,再去调整、验证。”李太生说。
从月7日来到武汉支援起,李太生已连续工作一个月了。他把这次抗疫形容为一场遭遇战,整个人一直处于战时的亢奋状态,每天都要进病房。“之前有人劝我不必来武汉,但有些数据和症状,不在现场根本就不会了解,所以我必须亲眼去看看病人。能够到现场,就是来武汉最大的价值。”
李太生已在感染领域探索了3年,他研究过艾滋病毒,救治过年的非典病人,对前几年暴发的中东呼吸综合征也查阅过大量文献资料,但他直言,新冠病毒是他面对过的空前复杂的病毒,“最起码,黑脚丫子的情况在之前的病毒感染中从未有过。”
李太生给记者看了他手机里重症患者的状况——手指、脚趾,甚至整个脚部都出现黑紫的现象。“这已经是病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表现了。我们叫它DIC,是各种原因导致小血管发生凝血,形成广泛微血栓。”
李太生说:“刚开始的时候,病人高凝状态的表现并不明显,甚至有时血检指标都未见异常。但随着病情进展,几乎每个重症病人都出现了高凝障碍。一旦病人出现黑脚丫子、黑手指的症状,治疗就已经晚了。因为从外观都能够看到凝血状态,说明脏器一定存在微血栓,甚至可能衰竭。”
对此,北京协和医疗队提出了提早实行抗凝治疗的原则,给重症病人进行低分子肝素治疗,早期使用足量的免疫球蛋白(IVIG)来调整病人的免疫紊乱状况。
“目前来看,这两项治疗措施的效果还是不错的。”李太生举例说:“有位病人虽然是重症,但气管插管做得早,来我们这儿很快就进行了抗凝和足量免疫球蛋白治疗,5天后病人就拔了管。后来我去看病人,她已经可以吃东西了,还跟我说要喝水,捏着我手时也有劲儿了,说明病情已经明显好转。这是很令人振奋的消息,我们都期待她能尽快治愈出院。”
李太生认为,随着对新冠病毒认识的加深,尽早提出科学预判十分重要。如果能找到一些指标,通过密切观测,可以判断病情是否会恶化,就可以尽早干预,实现关口前移的治疗策略。北京协和医疗队经过这么多天的努力,初步判断出有些指标的确具有这方面的作用,比如,淋巴细胞进行性下降,炎症反应蛋白尤其是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等。
“遗憾的是,目前我们的数据量比较有限。如果国家能够统筹安排,将全国各地病人的资料收集起来,建立一个数据库,大家通过系统的分析研究,一定能够总结出很多有价值的治疗策略。这项工作意义重大。”
对于武汉的整体形势,李太生表达了乐观的看法:“从目前数据来看,国家对疫情的强有力控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临床上,通过全国各地医护人员的不断奋斗,很多治疗策略也正在显效;最新转为危重症病人的数量也已经大大减少。这是一场硬仗,但胜利已经不远了!”
吸附炎症因子,减轻脏器损伤
在这场抗疫战中,北京协和医疗队还将一些先进的支持手段用到了一线,血滤吸附疗法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尝试。
月19日,医院肾内科副主任秦岩作为第三批医疗队成员来到武汉。秦岩对记者说:“我此次出征武汉的主要任务就是运用血液透析和各种特殊血液净化技术,参与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的抢救。第一天穿上隔离衣,走进我们援建的重症病房时,尽管在一线工作了3年,我还是被3名患者的危重程度震撼了!当然,肺部病变仍然是最大问题,但这些患者普遍存在高炎症状态、微血栓、凝血功能障碍。”
秦岩(右)在查看患者血液滤过治疗情况
结合这些情况,秦岩当天就带领着由3位医生和3位护士组成的团队,开始寻找有吸附功能的膜材,期望在做多脏器功能衰竭支持的血液滤过治疗的同时,增加对炎症介质的吸附,辅助减轻患者体内炎症风暴对各脏器的损伤。秦岩说:“治疗后患者的炎症介质明显下降,我们期待患者的病情有所改善。”
在谈到北京协和医疗队的整体状况时,韩丁对记者说,由于收治的危重症病人很多,病情又十分复杂,队员们都很辛苦,再加上需要长时间穿着防护服工作,所有的操作都会增加难度,体力消耗比较大,队员们工作结束走出病房时,衣服全部都湿透了,脸上有很多压痕,还经常起湿疹。
“但他们没有一点怨言,一点点都没有,遇到困难时都咬咬牙坚持下来了,对此我非常感动!”
韩丁说,虽然疫情正在向好发展,但还没到放松警惕的时候,一定要继续扎实地做好防控:彻底排查,做好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的控制和隔离,把源头掐死;继续实施集中隔离、集中救治、集中观察。将所有的防控措施落实到位,这场疫情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韩丁说:“我们还不能松劲,要再咬咬牙坚持一下。”这时如果疏忽大意,出现变故导致疫情反弹,都是有可能的。▲
本期编辑:徐梦莲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科普(上下滑动查看)
别再传谣了!这5种「抗病毒食物」,营养专家一个都不认可新研究:烟民更易感染新冠病毒!吸烟到底有没有“安全量”?时评丨禁野味就得“一刀切为何胖人和癌症患者易感染新冠病毒?北大医学部:跟体内这种酶有关时评坏情绪也是防疫的敌人一首原创漫画MV,用秒定格了战“疫”中的催泪瞬间从黑暗,到曙光……听治愈患者讲述抗“疫”经历美意日韩多国现本土传播病例!新冠病源究竟从哪里来?向哪里去?食品专家推荐一份「囤肉指南」,提高疫情期间的吃肉品质也能口罩戴久了,“闷”出皮肤问题怎么办?一线抗疫护士口述:重症病房的0多天,我们是这样度过的高速摄像机还原“咳嗽”瞬间,7个止咳法拯救不安的你好好吃饭也能“抗病毒”,专家开出7个「中医汤方」
心理学专家:疫情让人更加宽恕善良,国人这10项品格悄然提升
新冠疫苗还要等多久?世卫组织:全球0多种疫苗正在研发专访国博方舱护士长:我从不害怕患者抱我
防疫期,老人的一天怎么度过?这张漫画安排的明明白白“遗体解剖”揭开病毒真面目,专家:可能颠覆现有诊疗方案美国致1.4万人死亡的流感中有新冠肺炎?最新回应和专家分析来了宅在家也要“勤洗手”吗?医生提醒:8个时刻必须要洗时评丨“停课不停学”别走形式新冠病毒会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吗?时评
隔离病毒,不能疏离人心
援鄂日记丨独家探访辽、皖、川、湘四大医疗队的动人故事
研究发现:华南海鲜市场并非病毒发源地,专家解析下一步如何找到源头?
实拍保洁员的“舱内六小时”:工作四班倒,每晚处理50桶垃圾
免疫系统如何战胜病毒?7件事护好抗疫“防火墙”
“二月二龙抬头”,这套「零失误理发攻略」送给在家剪发的你记者实拍医生“穿防护服”流程:9个步骤花30分钟,泡汗水里6小时
疫情期间每个被迫下厨的人,都需要一份「零厨艺」指南中医专家:新冠肺炎5个病期各有最佳“治疗方”天天戴口罩的人:一组训练操让每次「呼吸」都顺畅为什么呼吁康复者捐血浆?一文为你揭开「血浆疗法」的面纱“婚礼延了他却走了……”我们用独家镜头记录同事眼中的彭银华医生封城30天|位武汉读者,你们还好吗?独家曝光朋友圈,护士深情撰文悼念:小彭医生,很荣幸护理你!时评科学素养是最有效的“抗体”把7件事“顺序”搞错了,感染病毒的风险也就高了古人怎么战胜瘟疫的?从古至今5个朝代各有经验时评
阻断谣言也是全民战生命熄灭那一刻寂静又凄美:四分钟「人体内旅行」,向死而生时评
抗疫情,容不得一丝侥幸疫情期间的“囤菜指南”,这样做帮食材延长保鲜期时评丨感恩医者,不能只在当下日本一项口罩测试:这样戴,外部细菌“泄露”率%专访北京第一例“非典”收治专家刘又宁:病毒传染力何时能减弱?病毒是如何“悄悄”传播的?病毒学家详解8种途径生产一个口罩仅需0.5秒,为何口罩还不够用?
闷在家胃口不好的你,跟营养专家学7招打开“食欲”
句句有用!老人防疫的7条“专属提醒”,转给爸妈比病毒更有“传染性”的,是这些在朋友圈热传的9个谣言首度曝光!新冠病毒「高清彩照」,一组图看清显微镜下的真面目推荐!一位84岁院士的纪录片:“敢医敢言“钟南山漫画战疫这场“战疫”,你从来都不孤独这8个真实的故事,致敬战“疫”中的爱情
“拐点”究竟何时来?一文梳理国内外专家的权威预测
两千多年历史告诉你:面对传染病,人类为什么选择「隔离」?H5听,野生动物的悲歌我是不是“无症状感染者”?
测体温没注意6个细节,别怪测出的结果不准……
“假阴性”频现,核酸检测还可靠吗?
卫健委发布「心理调适指南」,帮10类人群走出“疫情困境”
轻症患者为何病情会突然加重?
西汉至今抵御了多次瘟疫的中医,为抗疫提供了什么思路?
著名呼吸科专家刘又宁:一文解答你关心的10大“肺炎”疑问
“战时”蔬菜也讲“战术”,营养专家推荐一份「囤菜指南」
疫情期“感冒”了怎么办?
家里“口罩荒”了,这3种省法帮你再坚持一下找到“新冠病毒克星”为何这么难?专家告诉你背后真相关于“气溶胶”传播,解读你最困惑的7个疑问
这份“居家消毒指南”,把你的消毒困惑一次说清了《成语解“疫”》:9组词帮你给肺炎防护划重点免疫系统如何帮你抵抗病毒的?一定要做好这4件事为什么病毒易对“心脑血管差的人”下手?漫画战疫|谢谢你,为我们拼了命为什么要建「医院」?一文读懂它在抗疫救治中的重要性张文宏教授讲传染病:一节18分钟的“硬核”公开课“求求你,我不会传染病毒,请别抛弃我“中央空调会不会导致疫情扩散?BBC纪录片揭秘:对人类来说,最致命的病毒存在于哪里?最小确诊病例仅1个月!一套“全方位防疫指南”给儿童最科学保护
19名院士学者联名呼吁:立法禁食野生动物!敬畏自然才是珍爱生命
我家小区/附近有确诊或疑似病例,该怎样保护自己?
病毒在飞机上的传播概率多大?一张示意图带你看清
钟南山院士:办公区这个地方最“高危”,3招教你躲开病毒
国家卫健委发布“口罩使用指南”,口罩问题有了权威答案
WHO推荐的见面姿势:戴口罩+一米线
收藏!最新版“新冠肺炎公众防护指南”,50个重点帮你划好了
洗热水澡能不能抗病毒?感染科专家告诉你真相营养专家10个「居家饮食处方」,教你科学“吃”出抵抗力在家憋烦了的人,这6件事可以帮你再坚持一下这件和「戴口罩」同样重要的小事,一直都被你忽视了
手机也可能是新冠病毒载体!疾控专家1分钟演示「手机消毒法」
疫情下的老年人如何避免感染?这18个建议转给爸妈看
即将返岗工作的我,该如何预防感染?
疫情下的“宅”家锻炼指南,让你不出家门也能动起来
医院实名推荐:7个方子有助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手机、超市物品、扶手……可能间接传播新型冠状病毒吗?
冠状病毒与人类“纠缠史”
哪种特征的发热需要警惕?
一座一座城“封”了,别一颗一颗心“崩”了
新型冠状病毒,到底怕冷or怕热?致敬!疫情一线拍下的这1组图,每张都让人泪目卫健委:病毒传播力似乎有所增强,疫情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宅在家的我们,怎样做好“居家消毒”?疫情笼罩下的春节怎么过?六大呼吸科专家权威提醒
一份新型肺炎轻症患者的“居家隔离指南”
漫说疫事|这个春节,我们打一场特殊的战“疫”
“重大突发公卫事件一级响应”意味着什么?
爸妈,听话!预防新型肺炎,请听儿女6句劝
请扩散!面对疫情,我们有9个呼吁
增强免疫力,有助于对抗新型冠状病毒吗?
除了不去武汉、戴口罩,我们还能做什么?
疫情中的春运回家路
汽车、火车、飞机……这份“防肺炎交通指南”助你安全回家
社评:必须向顾全大局的所有武汉市民致敬
怎样分清“普通感冒”和“新型肺炎”的区别?
关于新型肺炎的13个疑问,卫健委专家给出了答案
权威解读:新型冠状病毒,是怎么从动物传染给人的?
划重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8问钟南山院士
扩散周知!多科权威专家:春运如何严防新型冠状病毒
戴口罩能否防住新型冠状病毒?一篇文章全都说清楚了
生命时报转载请注明:http://www.mauritiustour.net/zyzljbsz/4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