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如果他有很多心的话,他一定会给每一个病人都掏出一颗心。
今天,我们要讲述一个逝者的故事。9月16日,是他逝世十四年的祭日。
这也是我第一次读他的事迹,几度泪流满面。为其精神所动,更叹其所为难求。
他是我国著名骨科专家殷培璞教授,曾任西安交大一附院骨科主任,也曾担任中央地方病学委员会副主任。
年,殷培璞生于陕西汉中。他的故事就是一部地方病战斗史。疾病的主角是大骨节病,俗称“拐柳子病”,是陕西三大地方病之一。
为了攻克大骨节病,离病人更近一点,他一脚在大城市西安,一脚在农村的山山坳坳。
他在村民旁边建房屋,生活工作,立誓“大骨节病不消除,我就住这不走了!”
快走到生命尽头之际,他又一次回到这里,借一处荒山长眠。他说:“让我看着这里的孩子,不再受大骨节病的折磨,别再一瘸一拐地走路。”
而在当地人的眼中,他们把大骨节病称作“瘟神”,殷培璞则被他们视为“送瘟神”的人。
山里拐拐多,痛苦没法说……
上世纪50年代,以血吸虫病、鼠疫、克山病为代表的地方病,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健康,国家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积极防治。
在这一背景下,上世纪60年代,殷培璞承担起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大骨节病的防治研究工作。从此,他用毕生精力攻克大骨节病,直至离世。
大骨节病,用医学语言描述是这样的:
该病是一种慢性、畸形性骨关节疾病,主要侵害生长发育期的儿童,以关节软骨和骺板软骨的变形与坏死为基本特征。患者轻则关节肿大、僵硬、疼痛,运动障碍,重则四肢短小畸形,手不能握,腿不能蹬,甚至完全失去劳动能力。
但在陕西高发区,老百姓称这种病为“瘟神”。上世纪80年代之前,宝鸡市麟游县等地随处可见双膝外拐或内拐、身材矮小畸形的成人或小孩。为了避开这个可恶的病魔,但凡有点办法的麟游人,一度把孩子送到县外亲友家抚养,待身体长成型了再接回老家。
殷培璞与大骨节病的战斗有两个重点区域,麟游是其中一个,另一个是咸阳市永寿县。
开始是殷培璞一个人,后来有了同事张居仁、王金堂,再后来又加入了他的学生郭雄、吕社民、王民等新生力量。
随着调研的不断深入,殷培璞决定要把大骨节病治疗的场所,搬到离患者更近的病区去。上世纪80年代初期,永寿县甘井镇卫生院,成为殷培璞长期蹲点诊疗的第一站。
在甘井镇卫生院,殷培璞就地开展大骨节病手术治疗工作,病情不太严重条件允许的,就在甘井镇卫生院治疗;病情严重卫生院条件不允许的,医院手术治疗;更严重的,才带到西安到一附院免费手术治疗。
有的病人实在贫困,尽管住院和手术都免费,但连到西安来的车票钱都凑不齐。殷培璞从他们的表情看出后,总要留下比往返车票更多的钱,加上一沓粮票塞到患者手上,说:“抓紧看病,病好了,啥都好了!”
山沟沟里的南邵村
因他上了《华尔街日报》
除了治疗,殷培璞在当时就已经非常重视预防。他提出了“吃杂、改水、讲卫生”的大骨节病综合防治方案,并将试验点设在了甘井镇的南邵村。
殷培璞提出这些设想后,当地政府全力支持配合。殷培璞则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孩子们的饮食健康和营养改善上。他干脆住进了南邵村小学。
效果随后显现。第二年,南邵村大骨节病新发病例大幅下降。第三年,南邵村没有新增一例大骨节病病例。
殷培璞趁热打铁,结合自己的调研防治和临床治疗经验,撰写了《大骨节病人体格检查法》、《大骨节病I度患者临床研究》、《南邵大队大骨节病综合防治试验》等论文,另外还摄制大骨节病检查教学录像以供学校教学使用。
南邵村防治大骨节病的成功,引起了国家和世界范围的医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uritiustour.net/jbszdzz/5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