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幼儿湿疹案
患儿冯某,3岁4个月,-12-21因全身大面积湿疹来我门诊就诊,查体36.5度,刻下症见:体微胖,面赤脱皮,双手掌面及掌背发红、干裂、脱皮、冻伤,腿、背部大面积湿疹、发痒,舌苔微白腻,脉浮缓微数,大便粘(两日一次),精神佳。辨证:太阳病处方:桂枝麻黄各半汤+连翘+荆芥+防风思路:(1)通过问诊判断,患者身痒的原因,可能是之前得过感冒,没有完全治好留下的病根,体内余邪未尽。当阳气欲出体表,却被邪气闭郁于里。于是正邪两气相争体表,即表现为皮肤骚痒难忍。《伤寒论》第23条说“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大家刘渡舟老先生也说:“身必痒”这是“小邪在营卫之间留恋不去,必须小发其汗,才能解决问题”。故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其汗,用发小汗的方式把病邪排出体外,以解其表。(2)荆芥甘草防风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医方类聚》卷二六五引《疮疹方》。具有解痘毒之功效。主治小儿疮疹,邪在太阳,疹出不快,脉浮者。(3)连翘防风汤,中医方剂名。出自《玉机微义》卷五十。具有小儿斑疹,出不快之功效。-01-03复诊:上方服五剂,双手脱皮好转,面部赤色减轻,手掌手背干裂、红肿均减轻,腿部、背部湿疹开始收口结痂,诸症好转。刻下症见:除一诊症状外,双手热肿,皮肤微红发烫,湿疹部位红、痒、烫、干燥。辨证:太少两感化湿化热处方:荆芥连翘汤+六味地黄丸思路:(1)荆芥连翘汤是一首后世经验方。明代龚廷贤的《万病回春》最早记载,组成为荆芥、连翘、防风、当归、川芎、白芍、柴胡、枳壳、黄芩、山栀、白芷、桔梗各等分,甘草减半。日本医家森道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黄连、黄柏、薄荷、生地,依然名荆芥连翘汤,有散风理气、和血泻火解毒的功效,适用于以红、肿、热、痛为特征的头面部炎性疾病和热性体质的调理,对湿疹反复发作有奇效。笔者认为治疗湿热毒之证不能单纯使用大剂寒凉药清降,而要把握“火性升散”的特点,配伍轻灵之品,于清降之中复以宣泄透越之力。则火郁得泄,体现了相反相成之理。所以荆芥连翘汤治疗皮肤黏膜诸疾病,会获得良好疗效。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为儿科鼻祖钱乙所创。是享誉中外的补肾名方,常用来治疗腰膝酸软、盗汗遗精等肾阴虚症状。但很多人不了解的是,六味地黄丸最初是一款小儿药,它出自宋代太医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由“肾气丸”减去两味药而成。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六味地黄丸刚开始是用来给小宝宝治病的!传说当时幼年太子得了失语证,众太医无法。出身民间的钱乙认为:牙不紧则口不语,故用此方补肾固齿,不久太子便痊愈了。许多太医不服,前来“讨教”:“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肾气丸应有八味药,你这方子少了两味,是忘了吧?”钱乙笑了笑说:“没有忘。张仲景这方子是给大人用的,小孩子阳气足,我认为可以减去桂枝、附子两味助火的药,免得孩子吃了太过燥热而流鼻血。”众医听了,顿时心生敬佩,“六味地黄丸”也得以流传至今。方中熟地味甘微温质润,既补血滋阴,又能补精益髓,使得肾能够正常地运转了,为身体的正常运行提供动力。方中山萸肉,长得颜色红红的,吃起来酸酸的,中医说:酸味入肝,所以山萸肉直入肝经,同时还兼入心经、肾经,这样肝经的运行就正常了,同时心经也得到了濡养。方中山药,味道是甘甜的。中医说:甘味入脾,所以山药直入脾经,同时兼入肺经,所以肺经这个区域也得到了濡养。方中丹皮,又叫牡丹皮,直入肝经,清除肝火,药性猛,见效快,但是由于在此药方中,丹皮只是对山萸肉进行协助,所以不用那么多的量。方中茯苓,味甘淡,它是寄生在大松树的根须上的一种菌类,白白的,味道平淡,它具有利水健脾的功效,直入脾经,将脾经的水湿泄掉。光看它的名字就觉得它的利湿功能非常好,方中泽泻,直入肾经,通调水道,排泄多余水液。三补三泻熟地——入肾经,滋阴补血,益肾填精山萸肉——滋补肝经,兼入心经,肾经山药——补脾益气丹皮——清肝泻火茯苓——祛湿泽泻——直入肾经通调水道,促进水液循环-1-13复诊:上方服五剂,诸症皆愈。唯有左上肢皮肤有肌肤甲错现象。辨证:太阳阳明少阴合病处方:桂枝茯苓丸+六味地黄丸+调胃承气汤+连翘+荆芥+防风思路:(1)桂枝茯苓丸,是活血化瘀第一方。皮肤是一个发现疾病、治疗疾病的重要场所,因为很多湿气瘀血都聚集在上面,桂枝茯苓丸证的皮肤粗糙,脱屑,像鱼鳞一样,毛孔粗,皮肤颜色发暗,因为桂枝茯苓丸可以治疗“肌肤甲错”。“肌肤甲错”是说皮肤像鱼鳞样,尤其到了冬天就变得粗糙、干燥、脱屑。本方孩子的胳膊正是如此。(2)调胃承气汤,由于本方能调和肠胃,承顺胃气,驱除肠胃积热,使胃气得和,气机相接,从而诸证蠲除。(3)六味地黄丸+荆芥+防风+连翘的功效及思路在前面已叙述,这里将不再重复。未完待续......(三诊结果期待中)长按转载请注明:http://www.mauritiustour.net/jbszdzz/7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