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外翻的病因是什么?
目前认为拇外翻最主要的病因是遗传和穿鞋,此外平足、第1跖骨过长或过短也是相关因素。拇外翻有明显的遗传倾向,通常见于家族中的女性成员,发病性别比——男:女=1:9~15。穿高跟鞋时前足部明显受限,更易于拇外翻形成。
拇外翻发病高峰期为20-30岁和50-60岁。年青患者与遗传、穿高跟鞋有关;50-60岁的老年女性与遗传、绝经期后内分泌变化有关。
拇外翻的疼痛是怎样进展的?
首先拇趾受到向外侧的力量,造成拇趾近节与第1跖骨成角;成角形成后,足趾的肌肉作用力线改变,形成了加重外翻变形的力量。拇趾内侧关节囊延展,出现拇囊炎、跖骨头骨质增生,出现大的穿起;同时外侧的关节囊紧缩,使外翻渐渐成为僵硬性、固定性的畸形。
起初可能只是拇囊内侧的疼痛,渐渐的因为足部力线的改变,出现外侧足趾的疼痛和畸形,以及第2、3跖骨头下的疼痛和胼胝。
怎么处理拇外翻引发的疼痛?
首先要注意穿鞋。对鞋子的选择非常重要,女性是拇外翻的高发人群,同时女性的鞋子都是“以瘦为美”,鞋子的设计有时并没有考虑足部的实际形态。很多人都是因为穿鞋不注意,加重了畸形的进展,造成了拇外翻的足出现了更多的疼痛问题。选择穿了无痛的鞋,是最简单的选择标准。
另外要检查足趾的畸形是僵硬固定,还是柔软可复。对于柔软可复的拇外翻,可以考虑采用足部的足趾垫、足底垫、拇外翻夹板、锤状趾垫、小趾顺趾垫、趾间垫等进行治疗,减轻拇囊、跖骨头下方和畸形的外侧足趾造成的疼痛。还可以通过康复性的活动,放松足部紧张的肌肉,拉伸挛缩的关节囊与韧带,减缓畸形加重,恢复足部力线。
如果拇外翻的畸形已经是僵硬性的,那么很难通过康复和支具改善疼痛。关节囊的挛缩,肌肉的挛缩,韧带的紧张,造成畸形难以复位。此时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对于已经出现关节受损、严重跖骨痛、僵硬性畸形的患者,只有手术可以解决足部的畸形和疼痛问题。
年龄对于手术有影响么?
年龄对于手术是有影响的,不同年龄的患者出现的问题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并不完全相同。相对年轻的患者手术方法主要是根据畸形的程度来选择手术方法。
年龄较大的患者,特别是60岁以上的患者,疼痛大多是由于足部关节出现了骨性关节炎,由于软骨的损伤,以及骨质相对疏松,手术的选择也有其特殊的一面。此外,高龄的,例如75岁以上的患者,还要考虑足部的血运情况,以及有无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或是心血管疾病,此类患者往往存在骨质疏松,手术的治疗方法也比较特殊。
手术需要哪些术前的准备?
术前需要负重位的足部X线,需要医生体格检查和病史的采集。手术通常为局麻手术,因此不需要术前禁食水。
对于有系统性疾病的患者,手术可能存在禁忌,因此,术前一定要到门诊咨询医生是否适合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通常有哪些要注意的?
1.疼痛的病因是什么,手术要解决问题是什么;
2.拇外翻如果是造成疼痛的原因之一,那么就要进行拇外翻手术治疗;
3.拇外翻引起外侧2-4趾畸形时,需要先纠正拇外翻,再纠正外侧足趾畸形;
4.术前要进行负重位X线测量再决定手术方式;
5.术前要评价患者的足部神经和血运情况是否可以手术,如果有神经引起的疼痛,术后并不能解除患者的疼痛;
6.手术有一定的并发症出现,运动员进行手术后,可能因第1跖趾关节活动受限不能重返赛场。此外术后可能有畸形复发,尤其是青少年患者。术后可能遗留疼痛;
7.其它常见的并发症有:拇内翻,第1跖骨相对短缩,转移性跖骨痛,手术区感染,皮神经炎等;
8.内固定物刺激皮肤也可能出现;
9.术后X线角度纠正后,外观上可能还残留拇囊内侧的肿大,此系瘢痕组织,随时间可减小。
术后护理有哪些方面?
通常拇外翻手术都是住院进行,通常住院日比较短,约4-6天,对于足趾畸形较多,同时进行手术较多的患者术后应当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并且要随时注意足趾的血运情况。
前足手术术后可以穿前足减负重鞋下地行走,行走仅限于洗漱、如厕等活动。术后可行冷敷,以减少疼痛,并可口服止痛药物,减轻术后不适。
术后康复性的进行关节活动度的锻炼,锻炼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适度为准。
术后当天或术后第1天行X线检查,注意术后纠正角度情况以及关节面吻合情况。术后24小时内伤口换药,14天拆线,6周后复查X线,6周或8周时可换穿运动鞋。3个月后可进行体育活动,穿鞋无特别限制。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uritiustour.net/jbszzlff/1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