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我国獭兔生产中越来越严重的脚皮炎疾病而未能得到重视的现象,本文分析了该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如年龄、品种、体重、季节和兔场环境;划分了脚皮炎临床的三种类型:脚垫型、疤痕型和溃疡型;提出有效防治家兔脚皮炎的具体措施。
1、发病的相关因素
本次调查的兔场全部为獭兔。发现该疾病与年龄、品种、体重、季节和兔场环境有密切关系。
1.1发病的年龄特点
一般在3月龄或2.25kg之前很少发病,3月龄或2.25kg之后陆续发病。但总体而言,商品獭兔在5月龄左右出栏,发病率不高,一般在1%~5%,与品种和兔场环境及管理水平有关。随着月龄的增加,发病率增高。也就是说,成年种兔的发病率高于青年种兔,青年种兔高于后备种兔,后备种兔高于商品兔。
1.2品种
对于獭兔而言,品种很难甄别,但是,被毛状况是容易区分的。凡是被毛浓密的品种或个体,尤其是脚部被毛长而密的獭兔,发病了较低,相反,被毛稀疏的个体,发病率明显增高。经过初步统计,被毛稀疏的个体的发病率是被毛浓密个体的3倍左右;
1.3体重
不言而喻,体重越大,脚部的承重越大,足底与接触面的摩擦力越大,发病率越高。
1.4季节
不同季节检查,发病率有所不同。以全年考虑,秋季最高,其次春末夏初。分析认为,主要是处于换毛季节。而秋季换毛时的环境湿度更大。
1.5兔场环境
调查发现,发病率与兔场有关。有一些兔场的发病率很高,而有的兔场的发病率轻微。深入观察发现,除了兔场之间对种兔质量选择不同以外,凡是发病率高的兔场,其环境条件绝大多数不良,主要是湿度大,通风不良。此外,笼具质量不规范,底板不平或毛刺较多。
由上表可见,脚皮炎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如果不计6月龄以内的兔子,成年獭兔的发病率接近50%,而1岁以上的种兔的发病率达到60%以上。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溃疡型脚皮炎的比例也在增加。这种类型的脚皮炎是对种兔生产性能影响最大的。
2、临床症状和类型
脚皮炎多发于后肢,也可四肢并发。病兔后肢环趾区环侧面或前肢掌指区拓侧面首先脱毛,进而皮肤红肿、破溃疡区覆有干性痂皮,还可形成脓肿。病兔走动困难。肢体频频轮换负重。因后肢发病造成负重前移,诱使前肢发病。病兔还表现食欲减退(甚至拒食),体重减轻,弓背腰。母兔发情异常(或不发情),配后不孕,公兔精液恶变、性欲减退。严重地减低了繁殖能力。任其发展将导致死亡。
按照临床上发病的不同阶段和局部表现形式的不同,笔者将脚皮炎分成三种类型:
2.1脚垫型
脚掌与踏板长期接触摩擦,脚部毛纤维脱落,使脚掌的皮肤直接受到踏板的机械刺激和承受体重的压力,使局部皮肤无感染性炎性肿胀,表皮细胞增生,皮肤增厚,形成厚厚的垫状物。但尚未形成开创性破溃。
2.2疤痕型
由脚垫型恶化而来,或脚部皮肤直接受到摩擦或机械刺伤,表皮受损而破溃,感染或未受感染,但短期内自愈,在破溃处有结缔组织所修复,形成永久性无毛的有疤痕区域.
2.3溃疡型
溃疡型是脚皮炎的最典型性类型,也是最严重的类型。由于脚掌局部破溃后感染了葡萄球菌和其他病原菌,使局部发炎化脓,由于脚部长期与踏板接触,伤口处经常受到踏板的摩擦而难以自愈。特别是在湿度较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兔舍,伤口长期不能自愈,或局部愈合,形成龟裂型的褐色结痂。由于结痂受到机械压力或摩擦而不断造成组织液的渗出,刺激神经末梢,患兔疼痛不已,严重影响休息、采食和正常的生命活动,严重影响配种、哺乳等生产性能。我们平时所说的洁癖眼,以此种类型为主。
3、治疗措施
发现种兔脚掌部有掉毛、发白、略有结痂现象,做好记录,及时进行治疗。一旦发现兔子因为脚皮炎已经出现身体消瘦现象,即已经失去治疗价值,原则上应予以淘汰处理,不要进行无谓的治疗浪费时间和精力。
早期发病的有治疗价值的种兔,可以试用在患处涂抹红霉素软膏,用酒精清洗伤口涂上碘酒,肌注青霉素20万连霉素8万,并加皮下注射伊维菌素。橡皮膏粘在脚部兔毛上,不容易脱落或者被兔子啃掉,同时结合使用杀螨药物。
小编寄语:你所看到的也许正是别人需要的,欢迎大家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走中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uritiustour.net/jbszzlff/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