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2
日
周
二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小皮~很高兴又跟你们见面啦~?
先来说个事情吧!今天小皮在浏览网页的时候,忽然看到了这样一条新闻:
你们是不是在想:脚痒挠挠就好了,怎么会有人想到用农药泡脚止痒啊?
哎,不瞒你们说,小皮我本来也是不相信的,可是问了几位皮肤科医生,以及前来就诊的患者之后,他们给出的回答是——
脚痒不是病,痒起来要人命
那么,生活中常见的,这个发作起来有时候能叫人坐立难安恨不得抓掉一层皮的“脚痒”,通常都是什么情况呢?
让我们来听听皮肤科医生是怎么说的——
吴大兴医生
门诊以“脚痒”为主诉的患者,多数都是由足癣引起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脚气。少数是因为湿疹,皮肤干燥或者其他原因。
如果“脚”范围稍微通俗一点,包括小腿的部分的话,那么引起小腿痒的原因还有皮炎湿疹。夏天多数为具有季节性的夏季皮炎,冬天则多为皮肤干燥引起,其他如果患有静脉曲张、神经性皮炎等、慢性湿疹等疾病,也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外在皮肤上的瘙痒表现。
足癣好像还蛮多见的耶,着重讲讲好吗?
足癣,也叫脚气、香港脚,是一种极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常在夏季加重,冬季减轻,也有人终年不愈。其皮肤损害往往是先单侧(即单脚)发生,数周或数月后才感染到对侧。水疱主要出现在趾腹和趾侧,最常见于三四趾间,足底亦可出现,为深在性小水疱,可逐渐融合成大疱。足癣的皮肤损害有一特点,即边界清楚,可逐渐向外扩展。因病情发展或搔抓,可出现糜烂、渗液,甚或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等。足癣如不及时治疗,有时可传染至其它部位,如引起手癣和甲癣等,有时因为痒被抓破,继发细菌感染,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医学上通常将脚气分三型:糜烂型、水疱型、角化型脚气。
1、糜烂型:好发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初起趾间潮湿,浸渍发白或起小水疱,干涸脱屑后,剥去皮屑为湿润、潮红的糜烂面,有奇痒,易继发感染。
2、水疱型:好发于足缘部。初起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透明,周围无红晕。自觉奇痒,搔抓后常因继发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
3、角化型:好发于足跟。主要表现为皮肤粗厚而干燥,角化脱屑、搔痒,易发生皲裂。本型无水疱及化脓,病程缓慢,多年不愈。
怎么治?
?当然不是用农药泡脚啦~?
请一定要到医院,医院皮肤病门诊就诊,不要随意使用所谓的、或者来路不明的药物。
1.局部治疗根据临床不同病型表现,分别对症治疗:
(1)对汗疱型或有轻度浸渍糜烂,有少量分泌物者,可于每天早晚用1∶或1∶高锰酸钾溶液或3%醋酸铅溶液浸泡或湿敷,每次20~30min(水疱可在无菌处理下刺破),浸泡后用消毒布巾拭干。然后选用以下药剂外涂,如苯甲酸/水杨酸/碘/碘化钾/薄荷脑(复方苯甲酸酊)、Castellan涂剂、5%鱼石脂、3%水杨酸、10%硫磺泥膏,或市售成药,如2%克霉唑霜、特比萘芬霜、联苯苄唑霜等(任选一种),慎用刺激性强药剂。
(2)对渗液较多的糜烂型可选用上述的高锰酸钾溶液或用达里波液浸泡或湿敷,有继发细菌感染者可酌加0.1%依沙吖啶(利凡诺),渗出停止,糜烂面减轻后可参用上述汗疱型泥膏,半量怀氏酊或市售的抗真菌霜剂。
(3)对趾间型可参照汗疱型治疗。
(4)对鳞屑角化型由于患病病程长,治疗需要耐心。开始采用抗真菌作用和剥脱作用较强的酊剂(需渗透力强些)如复方土槿皮酊或全量的苯甲酸/水杨酸/碘/碘化钾/薄荷脑(复方苯甲酸酊),也可用10%~30%醋酸浸泡双足,每次20~30min。待角化过度明显减轻后,改用作用相对较弱的软膏外搽,如半量的复方苯甲酸软膏或10%~20%的尿素软膏等,以巩固疗效和恢复正常的皮肤屏障功能。
2.系统治疗对于局部治疗疗效不佳或皮损范围较广泛者,可短期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奈芬等配合治疗,一般1~2周即可。
要注意什么呢?
要注意清洁,保持皮肤干燥,保持脚部清洁,每天清洗数次,勤换袜子。
洗脚盆及擦脚毛巾应分别使用以免传染他人。
平时不宜穿运动鞋、旅游鞋等不透气的鞋子,以免造成脚汗过多,脚臭加剧。趾缝紧密的人可用草纸夹在中间或选择分趾袜,以吸水通气。
积极消除诱发因素,如脚汗。
脚气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应避免搔抓,防止自身传染及激发感染。
用药治疗的同时,对穿的鞋袜要进行消毒处理。可用日光曝晒或开水烫洗,最好用布块蘸10%福尔马林液塞入鞋中,装入塑料袋封存48小时,以达灭菌目的。鞋柜也要经常通风、晾晒;如果鞋柜不能移动,应定期用消毒液擦洗或是放入干燥剂,祛除潮气。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uritiustour.net/jbszzmb/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