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集我们讲了暑具有升散的作用,暑热汗出,易伤人津液,致使人头昏脑胀,胸闷气短,这一集,我们将继续向大家介绍暑的又一个作用——暑多夹湿,教你如何度过一个健康的夏天。
暑季的特点
(一)暑热多雨
在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上,一年四季,哪个季节雨最多呢?大家一定会说:“是夏季”。可为什么是夏季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这句话说明了下雨要具备的条件:一是潮湿的空气;二是空气有强烈的上升运动。夏天,风把潮湿的空气吹到陆地上,太阳光直射地面,接近地面的空气最热,容易产生空气的强烈上升运动。因此夏天的雨水就增多了。《朱子语类》把这种天气现象比作蒸饭,书中云:“气蒸而为雨,如饭甑盖之,其气蒸郁而淋漓”。
(二)桑拿天
其实夏天的有两种热,一种是干热干热的,水分被蒸腾,地上也滚烫,像铁板烧;还有一种,如同蒸笼一般,四处湿漉漉的,叫做桑拿天。暑季气候炎热,下了雨后,空气中的湿度立刻增高,让人觉得雾气昭昭的,感觉不舒服。
(三)易于发霉
桑拿天一般南方比较常见,《黄帝内经》将农历六月的湿度大、温度高的季节称作为长夏,并认为其有“化”的作用,所谓“化”便是“变化”,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表现。
合理地运用高温、潮湿,也可以将某些物质进行转化。比如我们熟知的一道名菜——臭豆腐,就是王致和在暑湿环境中无意制作出来的。
对于夏季高温加高湿的气候特点,中医将其归纳为“暑多夹湿”,中医认为桑拿天里的湿邪,最易影响到人体的脾胃,进而诱发人体种种不适。所以遇到桑拿天,老人、小朋友或是体弱多病的人,就需要特殊注意一下。
暑湿中人的表现
(一)食欲不振
天气热,胃也开始挑食,甚至会犯恶心。其实,这就是因为暑湿困住脾胃,湿邪性质重浊而粘腻,暑邪往往夹杂了湿邪共同为患,阻碍脾胃气机升降,因此夏天饮食常常以清淡为主,适度减轻脾胃的负担。
中医《内经》当中提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因为苦具有下降、降逆的作用趋势,所以可以用一些苦味的东西治暑。苦还可以燥湿,帮助脾恢复运化的功能。
(二)暑热泄泻
天气炎热,人们都爱吹着空调、吃着生冷瓜果,降温的效果倒是挺不错,但很多人却又因此与腹泻产生了交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湿胜则濡泻。”就是说,从外而入的湿邪侵犯人体,可以引发脾胃升降失常,大肠传道失职,体现了暑邪有湿的一个方面。
(三)首如裹
暑热之邪联合湿邪侵犯人体还有一种典型的症状,就是头沉重疼痛。暑邪属阳性,侵犯人体的阳位所以导致头部昏沉疼痛。同时由于暑热邪气携带湿邪侵袭人体阳位,头痛就有沉重疼痛的感觉。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所说也是如此。
(四)湿疹
暑多夹湿除了在消化系统的表现外,另一个比较明显的表现方面就是皮肤上,表现为湿疹。湿疹常常会出现渗出液、红斑、丘疹、水疱等发痒皮损的状况,脚部湿疹又是湿疹高发地带。那么遇到脚部湿疹怎么办呢?首先不能吃发物,蛤蚌类、鱿鱼无鳞的鱼等,其次葱、蒜等具有特殊刺激性的食品也不宜吃。要多吃清热解毒食物,新鲜果蔬,降低皮肤敏感度。患处要避免被搔抓、摩擦及热水烫洗,要多被暴露在空气中。
(五)暑湿感冒
夏天最常见的疾病,莫过于感冒。夏天的感冒往往与其他季节不同,俗称的热伤风。我国南方地区湿气较重,夹杂着暑热湿气的病邪侵袭人体,就会形成暑湿感冒。湿度越重的地方,人体越易受外邪而染病。在治疗上,这种暑湿感冒首先要秉承给病邪以出路的理念,对于发热的患者,不宜用冰袋之流降体温,以防把火热邪气遏制在体内。这样的病人也不要止汗,《内经》中也提到暑当与汗皆出,不止。因为要利用发汗把暑邪和湿邪赶出体外。
选择用药上,也是如此,不宜用寒凉之品,应当选择宣散热邪的药物,将其透发出去。
冬瓜荷叶扁豆饮就是一个不错的小方:冬瓜g,白扁豆30g,鲜荷叶15g。冬瓜连皮切成小块,扁豆、荷叶入布袋。同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炖煮1小时。可加入少量盐调味。此方具有清暑热,清肺化痰之效。可用于暑湿感冒,身重疲乏,咳嗽痰多,痰色黄白。
通过上面的讲述,我们可以知道,暑邪为患,常常都是与湿热邪气相伴而生的,因此在治疗暑邪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要考虑用一些燥湿、健脾的药物,诸如生薏苡仁、黄柏之类。
本次到这里就结束啦,快琢磨一下这个夏天要怎么过吧,下一集我们将会讲一讲暑扰心神,敬请白殿疯病治疗方法北京治疗白癜风一共需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uritiustour.net/yfjbzs/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