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亭
与东南的一场
邂逅
朗
读
亭
记
环东皆楼也。其中央诸阁,构造尤美。望之巍然而深秀者,图书馆也。平台数百米,渐闻书声琅琅飞出于庭前者,朗读亭也。
短短数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以书致友,幸承恩于伟饯,雅怀佳咏,各倾潘江陆海。
5月10日-14日,作为献礼东南大学周年校庆朗读活动,中央电视台《朗读者》栏目组携“朗读亭”走进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进行录制,活动累计参与人数余人次,有效朗读时间达分钟。
在五天的时间里,东南大学的师生、学校附近的中小学生及朗读爱好者等纷纷带着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诗歌或经典作品选段,来到朗读亭,通过诵读讲述埋藏在心底的故事,我们从中选取了几位向东大,向父母,向自己表达情感的朗读者,接下来就让我们随着他们的朗读一起来庆贺东大即将到来周年,一起来传递温暖的声音。
是
一
种
陪
伴
分
享
。
朗
读
,
也
一
次
真
诚
的
一
个
好
故
事
,
一
篇
好
文
,
朗
读
,
诗意的人
朗读的人
听听我们的同学
朗读者:谷乐
朗读作品:《东南大学校歌》(王步高)
导读:谷乐同学在谈及选择校歌作为朗读材料的原因时,她认为这首诗歌可以展现学校历史悠久的人文底蕴和东大学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朗读是生命的养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管是科学研究还是思想意识的提升,都离不开书籍,也离不开阅读。
(下拉滑动查看)
东揽钟山紫气,
北拥扬子银涛。
六朝松下听箫韶。
齐梁余韵在,
太学令名标。
百载文枢江左,
东南辈出英豪。
海涵地负展宏韬。
日新臻化境,
四海领风骚。
朗读者:余洋
朗读作品:《瓦尔登湖》选段(亨利·戴维·梭罗)
导读:《瓦尔登湖》.的文字晶莹剔透,沁人心脾。余洋同学希望将此书献给日复一日忙碌喧嚣中不再对生活热情如故。献给那些在逐梦道路上倍感迷茫的人。
“我们的想法和心态都是由自己决定的。”
(下拉滑动查看)
然而我们应该更经常地像好奇的旅行家一样在船尾浏览周遭的风景,不要一面旅行,一面却像愚蠢的水手,只顾低头撕麻絮。其实地球的另一面也不过是和我们通信的人家。我们的旅行只是兜了一个大圈子,而医生开方子,也只能医治你的皮肤病。有人赶到南非洲去追逐长颈鹿,实在他应该追逐的不是这种动物。你说一个人又有多久的时候追逐长颈鹿呢!猎鹬鸟捉土拨鼠也是罕有的游戏了,我认为枪击你自己会是更崇高的一项运动。快把你的视线转向内心,你将发现你心中有一千处地区未曾发现。那么去旅行,成为家庭宇宙志的地理专家。我至少从我的实验中悟出了这么一点心得:一个人只要充满自信地朝着他梦想指引的方向前进,努力去过他心中想象的那中生活,那他就会获得在平时意想不到的成功。他会把某些事情置诸脑后,越过一道看不见的界限;在他周围与内心深处会确立一些新的、人人懂得的、更加自由的法规来,……他的生活越简单、宇宙的法则也会显得越简单,孤独将不成其为孤独,贫困将不成其为贫困,懦弱也将不成其为懦弱,如果你造了空中楼阁,你是不会徒劳的,楼阁本该造在空中,现在已是给它们打下基础的时候了。
朗读者:邹沂娟
朗读作品:《九歌·湘夫人》(屈原)
导读:“我从小就十分喜欢古典文学,所以想要把它献给大家。”
(下拉滑动查看)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
朗读者:丛秋实
朗读作品:《以梦为马》(海子)
导读:只能用骨头点燃一把火来照亮海子,也照亮我们自己。
(下拉滑动查看)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此火为大祖国的语言和乱石投筑的梁山城寨以梦为土的敦煌--那七月也会寒冷的骨骼如雪白的柴和坚硬的条条白雪横放在众神之山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投入此火这三者是囚禁我的灯盏吐出光辉万人都要从我刀口走过去建筑祖国的语言我甘愿一切从头开始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也愿将牢底坐穿众神创造物中只有我最易朽带着不可抗拒的死亡的速度只有粮食是我珍爱我将她紧紧抱住抱住她在故乡生儿育女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也愿将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守望平静的家园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我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岁月易逝一滴不剩水滴中有一匹马儿一命归天千年后如若我再生于祖国的河岸千年后我再次拥有中国的稻田和周天子的雪山天马踢踏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选择永恒的事业我的事业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他从古至今--"日"--他无比辉煌无比光明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最后我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太阳是我的名字太阳是我的一生太阳的山顶埋葬诗歌的尸体--千年王国和我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叫"马"的龙--我必将失败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
朗读者:陈迪
朗读作品:《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朱光潜)
导读:“这本书是妈妈买给我的。我想把它读出来,献给我自己,也献给我的妈妈。”
(下拉滑动查看)
我提出这个题目来谈,是根据一点亲身的体验。有一段时间,我学过作诗填词。往往一时兴到,我信笔直书,心里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成了自己读读看,觉得很高兴,自以为写得还不坏,后来我把这些习作拿给一位精于诗词的朋友看,请他批评,他仔细看了一遍后,很坦白地告诉我说:“你的诗词未尝不能作,只是你现在所作的还要不得。”我就问他:“毛病在哪里呢?”他说:“你的诗词来得太容易,你没有下过力,你喜欢取巧,显小聪明。”听了这话,我捏了一把冷汗,起初还有些不服,后来对于前人作品多费了一点心思,才恍然大悟,那位朋友批评我的话真是一语破的。我的毛病确实是在没有下过力。我过于相信自然流露,不知道第一次浮上心头的意思往往不是最好的意思,第一次浮上心头的词句往往不是最好的词句。意境要经过洗练,表现意境的词句也要经过推敲,才能脱去渣滓,达到精妙境界。洗练推敲要吃苦费力要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福楼拜自述写作的辛苦时说:“写作要有超人的意志,而我却是一个人!”我也有同样的感觉,我缺乏超人的意志,不能拼死力往里钻,只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
这一点切身的体会使我感触很深。它是一种失败,然而从这种失败中我得到一个很好的教训。我觉得不单在文艺方面,就是在立身处世的任何方面,贪懒取巧都不会有大的成就,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抵抗力”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术语。凡物在静止时都本其固有“惰性”而静止,要使它动,必须在它身上加“动力”,动力愈大,动愈速愈远。动的路径上不能无抵抗力,凡物的动都朝抵抗力最低的方向。如果抵抗力大于动力,动就会停止,抵抗力尽管低,聚集起来也可以使动力逐渐减小以至于消灭,所以物不能永动。静止后要使它续动,必须加以新动力。这是物理学上一个很简单的原理,也可以应用到人生上面。人像物质一样有惰性,要想他动,也必须有动力。人的动力就是他自己的意志力。意志力愈强,动愈容易成功;意志力愈弱,动愈易失败。不过人和一般物质有一个重要的区别:一般物质的动都是被动,使它动的动力是外来的;人的动有时可以是主动,使他动的意志力是自生自发自给自足的。在物的方面,动不能自动地随抵抗力增加而增加;在人的方面,意志力可以自动地随抵抗力之增加而增加,所以物资永远是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而人可以朝抵抗力最大路径走。物的动必终为抵抗力所阻止,而人的动可以不为抵抗力所阻止。……
爸妈
你辛苦了
献给父母的声音
朗读者:纪静、刁若蘅(母女)
朗读作品:《当天晴的时候》(戴望舒)
导读:“我要把这首诗献给我的妈妈。”
(下拉滑动查看)
在天晴了的时候,
该到小径中去走走:
给雨润过的泥路,
一定是凉爽又温柔;
炫耀着新绿的小草,
已一下子洗净了尘垢;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
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试试寒,试试暖,
然后一瓣瓣地绽透;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
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把它的饰彩的智慧书页
曝着阳光一开一收。
到小径中去走走吧,
在天晴了的时候;
赤着脚,携着手,
踏着新泥,涉过溪流。
新阳推开了阴霾了,
溪水在温风中晕皱,
看山间移动的暗绿--
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
朗读者:孙文昊
朗读作品:《我们仨》选段(杨绛)
导读:质朴的文字,总会带给我们润物无声的感动。孙文昊同学用娓娓道来的语调,将此段“献给我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下拉滑动查看)
……
贫与病总是相连的。锺书在这段时期,每年生一场病。圆圆上学一个月,就休息几个月,小学共六年,她从未上足一个学期的课。胜利之后,一九四七年冬,她右手食指骨节肿大,查出是骨结核。当时还没有对症的药。这种病,中医称“流住”或“穿骨流住”。大夫和我谈病情,圆圆都听懂了,回家挂着一滴小眼泪说:“我要害死你们了。”我忙安慰她说:“你挑了好时候,现在不怕生病了。你只要好好的休息补养,就会好的。”大夫固定了指头的几个骨节,叫孩子在床上休息,不下床,服维生素A、D,吃补养的食品。十个月后,病完全好了。大夫对我说,这是运气。孩子得了这种病,往往转到脚部,又转到头部,孩子就夭折了。圆圆病愈,胖大了一圈。我睡里梦里都压在心上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可是我自己也病了,天天发低烧,每月体重减一磅,查不出病因。锺书很焦虑。一九四九年我们接受清华聘约时,他说:“换换空气吧,也许换了地方,你的病就好了。”果然,我到清华一年之后,低烧就没有了。
自从她进了大学,校内活动多,不像在中学时期每个周末回家。炼钢之前,她所属的美工组往往忙得没工夫睡觉。一次她午后忽然回家,说:“老师让我回家睡一觉,妈妈,我睡到四点半叫醒我。”于是倒头就睡。到了四点半,我不忍叫醒她也不得不叫醒她,也不敢多问,怕耽搁时间。我那间豆腐干般大的卧房里有阿瑗的床,可是,她不常回家。我们觉得阿瑗自从上了大学,和家里生疏了;毕业后工作如分配在远地,我们的女儿就流失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
但是事情往往意想不到。学校分配阿瑗留校当助教。我们得知消息,说不尽的称心满意。因为那个年代,毕业生得服从分配。而分配是终身的。我们的女儿可以永远在父母身边了。
我家那时的阿姨不擅做菜。锺书和我常带了女儿出去吃馆子,在城里一处处吃。锺书早年写的《吃饭》一文中说:“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他没说吃菜主要在点菜。上随便什么馆子,他总能点到好菜。他能选择。选择是一项特殊的本领,一眼看到全部,又从中选出最好的。他和女儿在这方面都擅长:到书店能买到好书,学术会上能评选出好文章,到绸布庄能选出好衣料。我呢,就仿佛是一个昏君。我点的菜终归是不中吃的。
吃馆子不仅仅吃饭吃菜,还有一项别人所想不到的娱乐。锺书是近视眼,但耳朵特聪。阿瑗耳聪目明。在等待上菜的时候,我们在观察其他桌上的吃客。我听到的只是他们的一言半语,也不经心。锺书和阿瑗都能听到全文。我就能从他们连续的评论里,边听边看眼前的戏或故事。
“那边是夫妻在吵架……”
“跑来的这男人是夫妻吵架的题目──他不就是两人都说了好多遍名字的人吗?……看他们的脸……”
“这一桌是请亲戚”──谁是主人,谁是主客,谁和谁是什么关系,谁又专爱说废话,他们都头头是道。
我们的菜一一上来,我们一面吃,一面看。吃完饭算账的时候,有的“戏”已经下场,有的还演得正热闹,还有新上场的。
我们吃馆子是连着看戏的。我们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
朗读者:杨绎原
朗读作品:《目送》(龙应台)
导读:“这是我和妈妈都很喜欢的文章,我想把它送给我的爸爸和妈妈”
(下拉滑动查看)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生活
永远有诗和远方
不仅仅只有同学们参与朗读。
朗读者:凌烨
朗读作品:《我的身体里流淌着一条河》(原创)
导读:“我想把自己创作的这首诗献给已故的女诗人林昭,同时也献给自己。”
(下拉滑动查看)
《我的身体里流淌着一条河》
我的身体里有一条河
一条通往自由的河
尽管遇到过风暴
也曾呜咽
悲怆出命运的交响
但渴望自由的河
绝不妥协
干涸
这是一条生命的河啊
在我的身体里
时而沉郁
时而激昂
时而澎湃
却从不颓唐
皆因信仰
这是一条探知真理的河
先知先觉的哲人
思考未来的河
也曾混沌
有过迷茫
却依然流淌
奔向远方
我的身体里
流动着一条河
一条隐韧而又坚贞的河
在无数个黑夜里
默默地流淌
向远方
朗读者:徐雅静
朗读作品:《风中的纸屑·亲子之爱》(周国平)
导读:“我想要把《风中的纸屑·亲子之爱》送给我的爱人和我的两个女儿,感谢他们带给我的幸福。”
(下拉滑动查看)
凡真正美好的人生体验都是特殊的,若非亲身经历就不可能凭理解力或想象力加以猜度。为人父母便是其中之一。
我以前认为,人一旦做了父母就意味着老了,不再是孩子了。现在我才知道,人唯有自己做了父母,才能最大限度地回到孩子的世界。
为人父母提供了一个机会,使我们有可能更新对于世界的感觉。用你的孩子的目光看世界,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切人间之爱中,父爱和母爱也许是最特别的一种,它极其本能,却又近乎神圣。爱比克泰德说得好:"孩子一旦生出来,要想不爱他已经为时过晚。"正是在这种似乎被迫的主动之中,我们如同得到神启一样领悟了爱的奉献和牺牲之本质。
然而,随着孩子长大,本能便向经验转化,神圣也便向世俗转化。于是,教育、代沟、遗产等各种社会性质的问题产生了。
如果孩子永远不长大,那当然是可怕的。但是,孩子会长大,婴儿时的种种可爱留不住,将来会无可挽回地消失殆尽,却也是常常使守在摇篮旁的父母感到遗憾的。
在孩子眼中,世界是不变的。在世界眼中,孩子一眨眼就老了。
还有许多小伙伴,在朗读亭用声音记录下自己读过的书,写下的字,以及由此而阐发的深情。我们无法在此一一摘取品鉴,然而当日相会亭中,便已经是享受了阅读馈赠的满杯。
不喧哗,自有声。朗读亭离开了,而朗读的种子播撒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希望在东南大学周年校庆即将到来的日子里,面对春花秋月,夏风冬雪,每个东大人都能眼底有美意,心中有声音。
编辑
李娅琳
摄影
杭添、吴婵
责编
聂茹欣
新媒体工作室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uritiustour.net/jbszzlff/2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