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
从风华正茂到白丝隐伏,
她以无畏的勇气、
无坚不摧的母爱,
为毫无血缘关系的残疾女儿,
撑起了一片天空。
年,正是吴雪芬与女儿相依为命的20整年。
吴雪芬,今年54岁,是塘桥高级中学的一名宿管,工作一丝不苟,生活平淡恬静。
年的那个冬天,她的人生因为遇见了一名被遗弃的女婴而悄然改变。
从孩子磕磕碰碰学走路时发现女儿无法正常行走,到带着孩子一次次就医失望而归,20年来,她以无坚不摧的母爱,滋润着女儿不一样的人生。
上天送来一个女儿,圆了她的“母亲梦”
年,家住塘桥镇韩山村的吴雪芬,成为异地新建的塘桥高级中学女生宿舍的一名宿管。
年的那个晚上,吴雪芬的人生彻底改变。寒风呼啸的冬夜,就在那条她每天回家的必经之路上,阵阵婴儿的啼哭声让吴雪芬停下脚步。在路边绿化带的草丛里,她发现了一个可怜的婴儿。
“她被一块灰色的毛毯包裹着,小脸被冻得通红,嘴唇发紫,身边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出生年月。”即便过了20年,吴雪芬依然清晰地记得,抱起孩子的那一刻,内心一下子变得柔软了。她抱着孩子迅速赶回学校,凭着本能照顾她。
年轻时,吴雪芬因病切除了子宫和卵巢,失去了生育能力。没有育儿经验的吴雪芬,在好心人的指点下,买了衣服、奶瓶、奶粉等婴幼儿必需品。“这是上天送给我最好的礼物。”吴雪芬对自己说,“以后的人生,我有女儿相伴了。”
她下定决心要抚养这个婴儿。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吴雪芬首先要面对的是家人的强烈反对。她的母亲第一个站出来:“雪芬,你自己的身体都不好,还要耗费精力去照顾一个孩子,这么重的负担,以后怎么生活?”
吴雪芬不肯放弃上天送给她的女儿。她想做一回母亲,做一个好妈妈。
为母则刚。收养孩子的各种手续,她耐心地一一办理。不会照顾婴儿?没有关系,可以学。她给孩子取名叫“吴昊”。
上班时,吴雪芬就让母亲帮着照看孩子,有时村里的热心人也会主动过来帮忙搭把手照顾孩子。
每天晚上,劳累了一天的吴雪芬看着躺在身侧熟睡的女儿,觉得一切都值得。她的生命,因为有了女儿,变得完整了。
▲母女情
命运多舛,母女俩迎难而上从不放弃
牵着女儿的小手,吴雪芬体味着生命的神奇。女儿一天天长大,会发出音节,会喊“妈妈”了,要学走路了……
就在吴昊14个月大时,命运给了这对母女一次沉重的打击。“孩子常常踮着脚尖、侧着走路,走着走着就摔跤了,怎么都纠正不了。”提起过往,泪水涌上吴雪芬的眼眶,“因为频繁摔倒,她的膝盖几乎常年都是受伤的,裤子的膝盖处隔不了多久就要补一下。”
旁人劝吴雪芬:要不就把孩子送走吧!
可是吴雪芬不愿意。这些天的相处,她已经和孩子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她舍不得。并且,她想为孩子努力一把。
吴雪芬带着孩子四处求医。在孩子三岁那年的夏天,医院。医生说这是脚神经部分瘫痪,需要动手术。看着年幼的孩子,生活并不富裕的吴雪芬咬咬牙,挤出了一万多元给孩子治病。
手术室内,年幼的孩子正在接受人生的第一次手术;门外的母亲,则焦急地等待着。幸运的是,医生说手术做得很成功。
想着女儿即将迎来健康的人生,吴雪芬高兴不已。术后,年幼的女儿不顾脚上打着石膏,吵着要外出游玩,吴雪芬爽快地答应了,瘦削的她费力地抱起因为石膏一下子变重的女儿,带着她出门触摸这个美好的世界。
然而,磨难并没有就此结束。手术一年后,吴昊的双脚又变成了老样子。无奈之下,吴雪芬带她到苏州做了第二次手术。术后,医生还推荐了一款定价一千多元的矫形鞋,平日里省吃俭用的吴雪芬一下子买了两双。
第二次手术依然没能给吴昊带来健康的身体。随后,吴雪芬带孩子去上海看病。医生说,要等到孩子骨骼基本闭合之后再做一个大手术才有希望治好病。
孩子14岁那年暑假,医院疗效好,吴雪芬掏出所有积蓄,再借了点钱,东拼西凑了五万多元,带着孩子上北京看病。
这是吴雪芬母女第一次到北京。她们来不及好好游览风景,医院,焦急地等待医生诊治。在北京,吴昊住院19天,做了3次细胞移植手术。然而,手术结果并不如人意。一次次从满怀憧憬到万分沮丧,吴昊对母亲说:“妈,我不想再花钱看病了,我会好好读书的。”
母女俩抱头痛哭。
漫漫求学路,她是女儿最坚实的后盾
吴昊渐渐长大,不仅双脚没能治好,她的手部肌肉也开始萎缩。庆幸的是,孩子还能握笔写字,只是姿势不那么标准,写字速度也很慢。
因为身体特殊,吴昊的求学路注定要比同龄人艰难得多,吴雪芬更是为此付出了别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吴雪芬天天早晚接送。女儿读小学时,她每天中午都要把孩子接回家吃午饭。平日里,为了让女儿上学不迟到,吴雪芬每天凌晨5点起床准备早餐,之后骑电瓶车将女儿送到学校,下午5点再去接她回来。
一次,吴雪芬生病发烧了,浑身无力,可女儿还等着她接送。刹那间,吴雪芬内心无比辛酸。她强忍不适,用尽所有力气爬起来,把女儿安全送到学校。从那一刻起,吴雪芬知道,生病对于自己来说,是件奢侈的事。
20年来,母女俩一起走过了生活的风风雨雨。记得在高中时期,吴昊不小心骨折了。那几个月,吴雪芬天天背着她上下学,中间还要计算好女儿上洗手间的时间,赶过去帮忙。
去年高中毕业后,吴昊前往本市的沙洲工学院攻读会计专业。学校了解到吴昊的情况后,给她提供了一台轮椅。学校还主动和吴雪芬联系,想让吴雪芬在沙工做宿舍管理员,方便她照顾女儿。不过吴昊拒绝了,一方面,她怕母亲不习惯新的生活;另一方面,她也想尝试独立生活。
儿行千里母担忧。即使在同一个城市,女儿上大学后的每一天,吴雪芬的内心都牵挂着:不知道女儿吃饭没有?学习可适应?毕竟,过去的十几年里,女儿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都是母亲在操心。在家时,吴雪芬更是从来没有让女儿洗过一只碗、一双袜子。
小城大爱,她们在温暖中牵手同行
在吴昊的成长路上,母女俩遇到了很多好心人,给予她们温暖与力量。
吴玉芬,是吴雪芬的同村人。热心的她常常在吴雪芬没办法照顾女儿的时候,主动帮忙照看孩子,还时不时地送去衣服和食物。
事实上,自女儿上幼儿园起,学校就为她们减免部分费用。吴雪芬所在的塘桥高级中学,更是提供了无数的帮助。吴昊去沙工后,塘桥高中的校领导走访吴雪芬,得知吴昊周末回塘桥不方便,主动提出每周五由学校负责将她接回。
年起,塘桥镇牵线让袁家桥村的社区医生袁炳忠和吴雪芬母女结对。细心的袁医生怕吴昊有抵触情绪,开始时特地找了自己的爱人以及村里的妇女主任一起去交流。了解吴昊的病情后,袁医生也会帮着想办法改善她的身体状况。另外,逢年过节时,袁医生还会提着牛奶等物品上门探望。去年,吴昊考上沙工后,袁医生不仅支援了一部分学费,还给她买了一部手机,方便她和家里联络。除此之外,袁医生还常常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uritiustour.net/yfjbzs/6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