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2、皮损为圆形乳头状角质增生,周围绕以增厚的角质环,表面常有散在小黑点,削去表面角质层,可见疏松角质软芯;
3、局部有明显触压痛。
03
跖疣和免疫力有关
注意卫生跟病毒感染不搭边。因为感染源防不胜防。而手足疣(跖疣)也是由一种名为“人类乳头瘤病毒”的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状,病毒极易通过皮肤的细小伤口进入皮下组织,从而寄生在人体细胞中。常见的跖疣,就是人体免疫细胞对抗“人类乳头瘤病毒”所产生的赘生物。所以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跟注意个人卫生关系不大,跟自身的免疫力有关。
04
跖疣自愈的可能性不大
跖疣不治疗可以自愈的难度很大。跖疣是生长在脚底下的赘生物,跖疣多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并且可以通过皮肤的微小破损自身接种传染。但是由于足底每天都会受力,而且再加上脚与鞋的摩擦,所以跖疣非常容易自身接种传染,并且由于摩擦脚底表面会出现很厚的角质层,不但很难自己痊愈,而且时间长也会为进一步的治疗带来困难。有了跖疣一定要尽快进行治疗,不要拖拖拉拉,否则只会加重病情。
鸡眼
鸡眼,俗称“肉刺”,是由于足部皮肤长期受到挤压或摩擦而发生的角质增生性损害。表现为足底局部出现边界清楚的、淡黄色或深黄色、圆锥形角质栓,黄豆大小,表面光滑,受压时自觉疼痛。
鸡眼形成的原因
1、大部分因为穿着过紧的鞋子,或足骨原来就有畸形,致使足部皮肤长期受刺激而长鸡眼。
2、一般而言,鸡眼就是由于长期摩擦和受压而引起的圆锥形角质层增厚。
3、鸡眼有角质中心核,其尖端深入皮内,基底则露于外面。
4、鸡眼常见于足底及足趾等容易受到压迫的位置。患者站立或行走时,鸡眼就会压迫局部的感觉神经,而引起剧烈的疼痛,致使病人走路艰难。
如任区别跖疣与鸡眼
①发病原因
鸡眼由于挤压、摩擦等原因生成;(物理性)
跖疣是人体免疫力低下或多汗或外伤等原因,致使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生成。(病毒感染)
②数量
鸡眼因摩擦引起,数量很少超过三个;而跖疣有传染性,常多发。
③看部位
鸡眼发生于易受挤压和摩擦的部位(脚趾内外侧),以及足背和足跟,偶见于手部;而跖疣在足部的任何部位都可以出现。
④看长相
鸡眼表面光滑,可以看到皮纹;跖疣则表面粗糙,皮纹消失。
⑤看黑点
跖疣断面粗糙,有黑色出血点。这些黑点是由于组织生长过快,血液供应不上,血管坏死形成的;当然有时由于表面的角质层,可以看不清,这可以把表面的角化皮肤剥掉,很容易看清楚的;
⑥看疼痛
一般鸡眼疼痛明显;跖疣疼痛相对较轻,甚至没有疼痛。
⑦看浸泡
鸡眼温水浸泡后无变化;跖疣温水浸泡后会出现发白、症状部位变大等症状。
⑧看生长速度
鸡眼长得慢,三五个月甚至更久才形成;而跖疣,10天半个月就可以长大;如果长得很快或者你迅速感觉脚上疼痛,肯定就是跖疣了。
跖疣常见的治疗方式
1、激光、冷冻手术
医院对于跖疣的治疗大多会采用激光或冷冻的手段,激光是用高温灼烧皮肤来达到杀菌的目的,二者均属暴力去疣。
一次激光或冷冻手术只能杀死大约30%的病毒,因此一般需要做3-4次手术。
如果激光或冷冻手术没有将病毒完全杀死,就会导致疣体变得更深,更难清除。手术治疗跖疣即用切除或是腐蚀的方法把跖疣的角质皮层去掉,其缺点是比较容易复发。同时手术给感染者带来的痛苦也是难以承受的。
2、内服
通过口服药物来杀死皮肤内的病毒,口服药配合干扰素通过肝脏分解,伴随着血液循环到达感染处,药物作用可能会有所减小,并对肝脏有一定损伤。
3、外用药
剥离法,用产品将疣体剥离。
疣体表面看似只有一点,实际上根部可能很深,疣体越深,彻底恢复就需要多花些时间和精力。皮肤正常代谢周期是在28天左右,需要足够的耐心。
跖疣的日常预防
跖疣是可以治愈的,但这种治愈不是绝对的。人乳头瘤病毒可以潜伏在体内,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或其他原因导致病毒激活时,跖疣就会复发。此外,也可以再次被感染,导致跖疣发生。
①平时注意防护,避免外伤及皮肤破损,对皮肤破损处应妥善及时处理。
②家中公用日常用品要及时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③家人或朋友如有寻常疣或跖疣,建议早治疗。
④跖疣患者不要自行搔抓,应及时治疗,以免发生自身感染或传染给别人。
⑤均衡膳食、科学运动,避免足底外伤、过多摩擦、汗液浸渍等,可能有助于预防跖疣复发。
⑤洗漱用品如毛巾、香皂、搓澡巾、浴巾等一定要分开使用。鞋袜勤洗勤换,拖鞋一样要分开,不要乱穿别人的鞋子。
⑥多食用些含有维生素类的水果蔬菜来提升自身免疫力。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多补充一些抗氧化剂来提升免疫力。
⑦辛辣物、发物、酒水尽量少食用一些。
⑧均衡膳食、科学运动,避免足底外伤、过多摩擦、汗液浸渍等,可能有助于预防跖疣复发。
跖疣的治疗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一定要坚持按疗程治疗,避免因为暂时看不到治疗效果而放弃了治疗的情况发生。跖疣在祛除的过程中本身也是一种刺激,因此,一定要祛彻底,更不能因为跖疣藏在脚下,就忽视了它的危害性。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uritiustour.net/jbszzlff/7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