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避免太过与不及的中庸、中正或中道医学,中医之所以为“中医”,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中国的传统的医或药,中医的理论体系是由其基本观念、核心靶点与基本手段决定的。中医不论怎么发展,其基本观念、核心靶点是不变的,否则中医就不成其为中医了。首先,中医有三个基本观念是不变的,即人境相应观、动态联系观和类象可比观。
中医先辈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环顾人事的累积观察,发现了人首先是受自然环境、其次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并形成了深刻的相应关系。人是自然和社会的产物,本来就是与天文、地理、人事环境相与往来。其与所处天地自然环境和人事社会环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物质、能量和动力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具体是,主要通过鼻窍和汗毛窍,人体的呼吸系统和触感系统与天文环境的季候气象(空气状况)相通,简称天通;
主要通过口窍与肠窍、尿窍,人体的受纳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和泌尿系统与地理环境的水土物产(饮食状况)相通,简称地通;
主要通过眼窍、耳窍、口窍、阴窍或乳窍等,人体的情绪系统、意识系统、供养系统和支撑系统与人事环境的人生际遇(情绪状况)相通,简称人通。天通、地通、人通合称三通。
人因为三通而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应,即人天相应、人地相应和人人相应,自然环境有什么风吹草动,社会环境有什么异样变化,人体在肉身或心性上都必定会作出相应的反应。这就是中医的第一个基本观念——人境相应观。
动态联系观
中医的第二个基本观念是动态联系观。先辈中医人通过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格物致知,特别是通过自身身心疾病的深刻体察,发现一脉不和周身不安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于是凭借天才的内证实验,确认了人体自身动态联系规律的存在,从而形成了针对人体自身的动态联系观。
这个动态联系观认为,人体是一个充满着生命活力的复杂整体,这个复杂整体的生命元素之间,各个功能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形质部分的左右上下、内外表里之间,都有着复杂而非线性的联系关系,这种联系关系并不是机械地静止不动的,而是始终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之中;运动是联系的,联系是动态的。
依据动态联系观可以推知,人体里面的空间或实体等脏系信息必然反映在体表,而表现为某种特定的外征,因而通过体表特定的外征,便可以得知体内某一特定空间或实体脏系的信息变化。这就形成了中医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的诊病特色。中医学中还有很多特色,比如此病治彼、未传先截的施治特色等等,都是来自于这个动态联系观。
类象可比观
中医的第三个基本观念是类象可比观。类象可比的意思是指具有相同或相似形象或意象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性质可以加以比较。由于有这个观念,中医就有了最为重要的取象比类方法,并主要用于指导药物基本功效的发现和疾病大体性质的诊断。比如蝉蜕,就是知了所蜕之蝉衣,现在是很常用的一味中药。知了的学名叫“蝉”,古医家说:
“学者知蝉性之本原,则知蝉蜕之治疗也。”
对蝉蜕的功效,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说蝉蜕因蝉“其性善蜕,故退目翳,催生下胞”,因蝉“其声清响,故治中风失音”,因蝉“昼鸣夜啼,故止小儿夜啼”,因“其蜕为壳,故治皮肤疮疡瘾疹”。
在历来的中药学实践中,蝉蜕确实具有这些功效。
再比如百合,医家察知百合花具有朝开暮合的现象,取象比类,很容易就联想到了百合也应该有由开转合、由阳转阴的特性,于是引入中药系统里面来,试治于人的失眠证,果然有效。
还比如,中医处方“五皮饮”,组合生姜皮、茯苓皮、桑白皮、大腹皮和陈皮共五种皮来治疗人体皮肤水肿,寓意以皮治皮,对妇女妊娠水肿也有很好的效果。
人体的内在是存在空间的,其空间和人体外界环境的空间取象比类,就应该有一定的相似性。于是从春夏万物充满生机、太阳能量使地面的水蒸发的反复观察,悟出了人体里面生命能量对水分的“气化”原理;从秋冬寒潮霜冻使动物失去活跃、植物枯萎凋谢的反复观察,悟出了人体内部阳气缺失导致疾病的病理状况。
再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观察,悟出了人体里面“管道”淤塞的危害。诸如此类,都是中医在类象可比观指导下取象比类的结果。类象可比观用于同一有机生物个体,就是今天的生物全息思想。生物全息思想认为,同一有机生物个体其特定的部分是整体的缩影,整体通过特定的部分能够得以反映。
生命元素是人体生命得以产生和维系的宏观基本要素,包括作为生命能量的精、作为生命动力的气和作为生命物质的津、水与血。中医对人体肉身和心性的研究,着眼点和最终归属就在生命元素精、气、津、水、血。其中,作为生命能量的精存在着内敛储藏和外张释放的两种基本状态,其外张释放状态称为“阳”,内敛储藏状态称为“阴”,这就是中医传统里边与气、血并立的医学阴阳的概念。
稍有点中医常识的都知道,“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但是“证”究竟是什么,却至今还没有哪部书能够具体地说明白。看看数十年来,医院校所用的中医教材,对于“证”的概念真是绕过来绕过去,说得要多复杂有多复杂,甚至有的版本在长长的定义里边,还居然添加有再次注释性的括号!这反映了什么呢?只能反映了我们对“证”的把握还不是很清楚。
看看,这个“证”是一个正面的“正”和一个言字旁,表示什么呢?表示“正”有外征,我们能看得见,言说得出,找得到根据。可能有人要疑惑了:从前中医里边,证据的“证”和症状的“症”是没有明确区分的呐!对的,这反映了中医概念的不严谨,应该值得今天的中医人反思。
那么何妨再来研究一下这个症状的“症”字。症字是一个正面的“正”和一个病字头,什么意思呢?可否认为是“正”病了?“正”病了,也就意味着正“异常”了嘛。看看,这是不是还是一个正面的“正”的问题?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绕了这么一个圈,那这个正面的“正”所指为何?显然就只能是生命元素。生命元素精、气、津、水、血是这样的一种正面力量,即在其相对恒定的正常范围保持在内升降出入的往来流通,和对外吸纳排泄的交换代谢,以维护人体脏器、组织等各系统组成部分的生理功能,促进整个机体维持正常的身心平衡,顺利完成生、长、壮、老、已的自然生命过程。这种正面力量,就是中
医学所指的“正”。
正是与邪相对待而言的。正对邪具有天然的抗拒不受、吞噬化解和遏制排泄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大小,代表了正的势力的强弱,这就是传统中医所称的“正气”。正气足,则能抗邪、化邪、排邪,邪不伤正,无病可发,或病发而能轻易自愈。这就是我们中医在源头经典中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意思。
“正”既可以量变为病质而为阴虚、阴凝、阳虚、阳亢、气虚、气郁、津亏、津停、饮停、血虚、血淤等,也能够质变为病邪如滞气、瘀血、痰饮、结石、郁火、积水之类。辨证,其实就是在个体人疾病条件下,辨析正或邪在其全身或局部的表现状态,比如阴虚气滞、阳虚寒凝、肝血不足、胃气上逆、湿热下注、痰饮阻肺,等等,辨证的结果无不都是根本落实到阴、阳、气、血或津液上。
中医的变易
当今很多人都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医,殊不知作为治病救人的理论体系,中医首先是属于自然科学的一部分,而自然科学则必然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而逐步改进和发展,所以中医不能拒绝与时俱进,也应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而有相应的变易。事实上,中医历来都是存在一定变易的,不过其变易的方向或内容尚不足以使中医在严格科学意义上完善。
传统中医的内涵是科学的,但其表现形式繁复,不统一规范唯一,所以中医被一些知障太重者认为是伪科学;传统中医的道术是朴实的,但其表达方式玄奥,而术与道往往脱节,所以看起来中医是一般人感觉很难问津的;传统中医的诊疗核心是明确的,但其很多语词太不确定,太多随意,所以最易假冒伪劣出现善于忽悠的骗子;传统中医原本是快刀斩乱麻的,而今却沦落到只能调理一些不死不活的慢性病,所以中医界只能跟现代西医去比一个苍白的价廉或干脆西医化。”
问“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答云“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后世对中医的一些重要概念的解释自然“继承”了经典的这一定义方式,比如对经络的定义即让人哑然。
还比如六气或六淫“风、暑、湿、燥、寒、火”,有“火”却无“火邪”,无“温”却“温邪”滥觞,而且“火”在六气或六淫中不伦不类,是否可代之以“温”,专指病毒或细菌等微生物致病因素?通营达卫的营、卫跟辨证的“卫气营血”的营、卫缘何成为两张皮?营、卫是否就是营气、卫气?跟气究竟什么关系?还有,阴、阳是指阴气、阳气吗?阴阳跟气究竟是何关系?气属于阳,血属于阴,但是气并不等于阳,血并不就是阴,那么阴阳究竟是什么?是哲学概念还是医学概念?教科书总提“阳气”,为什么不敢提到“阴气”?此外,对经络的理解,虽然针灸应用上可以得心应手,但也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既辩白和承认经络不是血脉,实际上又把对血管的描述用于经络上,而且分明把经络视为“脉”,如冲脉、任脉、督脉、奇经八脉,经、脉乱称不分,而“络脉”怎么样都是指的血管中的静脉或其毛细血管。“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谓“知其要”,就是精神实质的把握。只要把握了中医治病救人智慧的精神实质,中医就变得非常地简易,甚至简易到可以“一见知病,出手即效”的程度。
“是托天道,来讲人事”的,天道有数理概念,是以象明之。人事有得失祸福,是以义理而言。在古代有不少易学家都提到这样的话:“上经明天道,下经明人事。,上经讲的是天道;像乾、坤、屯、蒙等,下经讲的是人事;如家人大过归妹既济等。为甚麽要这样说,因为从人体的结构和人的一生来看,易学中有很多言辞理论都是在阐述天人关系。在古代先哲们早就提出过“天人合一”的理论。这一点与希腊早期的哲学家,德谟克理特斯的“原子”理论一样,认为宇宙是由众多原子组成的,同样,事物也是众多原子形成的。我们知道人是宇宙自然界的一份子,人生的变化就如天地宇宙的变化一样,都有其规律可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它本身又与人体的生命规律暗合,所以何以说:“人体是一小太极,宇宙是一大太极,即同为太极,则必有它的共同规律。下面我们就从中医和预测学的角度,
这里我们先看易学中的数,无极代表0,太极代表1,在后又有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气、七星、八卦、九宫、十干十二支二十八宿等数字,用医学的观点来看,在父母没有交和之前,无阴无阳,没有胎胞,可以称作是无极状态,一旦交合,则为太极。“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又说:“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者,太极也。”从男女交合以后,人体即以形成,人体是太极,它本身具有阴的一面,又有阳的一面,有了阴与阳,既可以称作道。关于“道”“有无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为天地母,乾坤为万物母。”太极以后则分为两仪,也就是从道以后的万物,都具有阴阳两方面的属性,又都各自具备本身的属性。“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在人体之中,男性偏重于精气,女性偏重于血气。古代圣贤讲这样的话:“父精母血,方始成胎。”人体本身也具有阴阳的双重性;前为阴,背为阳。任脉为阴,督脉为阳。头为六阳之首,腹为诸阴所聚。气为阳,血为阴。在中医诊断中,经常有“气血不调”“气血两亏”的说法,“气为血之帅,气行血则行,气滞血则滞。”所有这些,都是用气血来说明阴阳在人体中的重要性。中医学就是利用阴阳这朴素的,相对的而又统一的观点,来阐明人体和疾病的属性,从而达到辨证施治的目的。阴阳绝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体的阴阳也是如此,平衡是暂时的,不是绝对的,它是在不断地消长,不断地变化。例如在人体内各种机能的活动,是阳长的过程,既然有机能的活动,就必须要消耗体内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这称作阴消,所以说,机能活动为阳,营养物质为阴。
天地人,又称为三才,这三才可是宇宙至宝,人身之宝,修练气功的人都知道:“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而且人身三宝则是生命的根本。“炼精化气,练气化神。”这是修炼者的至理名言,前两者是宇宙天地之宝,后者方是人体至宝。中医学中的三,不但代表着精气神,代表人体的上中下三部,又代表经络学中三焦和三阴经三阳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是那为四象,在天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在地为东南西北,在时为春夏秋冬。在人为四肢。在四象中,阴阳的概念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不是简单的两仪中的阴阳,而是体现了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概念。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就是四象的理念。“托天道,在天分四时,讲人事,人体有四肢。”四时的概念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这个道理。
在数术上占有很大分量,它与三结合成为“三五之道”,既对道家最古老的称呼,与二结合,既是我们所知道的阴阳五行学说。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它的作用则与阴阳同样重要,在中医中,主要就是根据阴阳的变化,和五行的生克制化远理,来诊断和治疗疾病。五行分类;金主肺、鼻、皮毛。木主肝、目、筋。水主肾、耳、骨。火主心、舌、脉。土主脾、口、肌肉。六;为太阴之数,在自然界可分六气,即风、湿、火、热、燥、寒。这六气又称作六因,六因是外界引发疾病的主要原因,它能直接作用于五脏六腑,六腑即;胆,胃,膀胱,心包,大肠,小肠。
七是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的七种情绪,喜伤心、怒伤肝、忧思伤脾胃、惊恐伤肾、悲伤肺。既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内在的思想活动,统称为七情。在人体上则表示为七窍,耳二、、鼻二、目二、口一。而七窍又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肝开窍于木,肾开窍于耳,肺开窍于鼻,心开窍于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大业。”从易理来讲,八卦的产生,是万物的根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三,不是代表三才的三,而是与八卦一样,有了三,有了八,万物由此而产生。在宇宙自然界里,八卦这简单的八个符号,则包括了自然界万物的一切。乾为天,坤为地,坎为水,离为火,巽为风,震为雷,艮为山,兑为泽。在人体上八卦则代表八个部位,乾为首,坤为腹,坎为耳,离为目,巽为股,震为足,兑为口,艮为手。其它的还有经络中的奇经八脉,也是有八卦来确定的。乾带脉,坤阳蹻,震阴蹻,巽阳维,坎阴维,艮督脉,离任脉,兑冲脉。在诊疗中,古人还结合八卦发明了灵龟八法,眼轮八法,肚腹八针等一些治疗手段。
九为太阳之数,纯阳之象。在人身上称为九窍,也就是在前七窍的基础上加上阴阳二窍(大小便)。十;天干,一共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它象征着人体的手指与脚趾。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与人体的十二经络相符,又代表人体的十二个大骨节,分别为跨、膝、踝、肩、肘、腕。上述的数字,但是在易学里,中医所采用的数字还不仅如此,《黄帝内经》中就用六十甲子表示阴阳,同时又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观察人的气血、虚实,根据一年四时季节的变化来确定病因,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如“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就是利用天干地支的时间概念,来配合脏腑和经络的治疗。十天干分别代表;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十二只分别代表;子胆、丑肝、寅肺、卯大肠、辰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膀胱、酉肾、戌心包、亥三焦。“易分阴阳,天有日月,人有眼目,体有气血。”这就是古代圣贤们提出的“天人合一论”。
易有三百六,在天一年三百六十日,在人有三百六十穴。数有二十八,天有二十八宿,人的周期则离不开二十八。据古人研究,人的气血在循环时,运行一周的时间是现在的二十八分多一点,尤其是女性,则更为明显,因为月经的周期是二十八天。
在易数中,七与八和人体的机能生长还有生理变化,则有着莫大的关系。,“女子二七天癸至,七七天癸竭。男子二八天癸至,八八天癸竭。”“阳之数极于九而为太阳,次于七则为少阳。阴之数极于十而次于八为少阴,少阳为阴中之阳,女子又为少阴之气,故以少阳偶之。少阴为阳中之阴,男子为少阳之气,故以少阴偶之。所以男子用八,女子用七。”不但如此,而且在七八之间,所产生的倍数,人体都有明显的变化。:“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故有子。三七肾气均,故真牙(后生之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阴阳脉衰,面始焦,发始坠。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同,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实,天癸至,精气溢泄,阴阳合,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均,筋骨强壮,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坠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八八齿发去。”这些都是易数中的七八,在中医学里应用的具体表现。
中医诊病的方法很多,却都与易经的数字有关,如中医学里的四诊;望诊(望五官、五气、五色),切诊(切三部九侯)问诊(问饮食、问六因、问七情、问二便)其它的还有手诊、脚诊(手与脚的八卦位置和各脏腑的联系),耳诊舍诊等。都是说明了人与大自然相互联系的结果,而且他们之间都存在着共同规律。“天人合一”理论的重要性。修炼的人都知道,道家著名丹经。如抽坎添离,水火既济,青龙白虎等等。变成了上卦乾,下卦坤的纯阳纯阴卦,这就达到了水火既济。十二壁卦在古代养生家来看,就是根据一年四季,每月每日阴消阳长的变化,来达到升阳火退阴符的效果,使体内气机畅通无阻,阴阳平衡的母的。
咨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uritiustour.net/jbszzmz/7891.html